春節返鄉記:回鄉記“快”_中國扶一包養網心得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今年過年,記者回到地處豫東的家鄉——河南省民權縣;來回數日,印象最深的莫過一個“快”字包養網比較

通高鐵

歸心似箭 歸途亦似箭

到家快包養合約了。過去的一年,縣城開包養通了高鐵。連上高鐵網絡,買票方便多了。從北京直達的票沒搶著,取道省會鄭州轉車,也是早晨上車下午到。歸心似箭,包養甜心網歸途亦似箭,旅途勞苦頓成昨日舊事。

到家雖快,到家后卻慢了。驅車下鄉,剛出縣城車便堵成長龍。帶車回包養家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好多是外地打工賺了錢的。鄉間路一下子涌進這么多車,當然要堵。出來透透氣,有熟人眼尖認包養留言板出來,笑罵:“你看你!把大城市的堵車也帶回來了嘛!”一句戲言并不在意,難得的是外出的鄉親把財富帶回來了包養網ppt。年節堵一下,算是幸福的苦惱。

走親戚

效率高了 氛圍淡了

走親戚快了。有車開車,沒車的騎農用三輪車,扔下禮物,寒暄兩句,一天能走包養四五家。這個走法近年在鄉間開始出現。一問:慌啥哩?他答:初三初五就想出門打工,錢不等人哩!按過去的走法,一天甜心寶貝包養網一家,一聊聊到半晌午,哪包養網里來得及?

這樣走親戚,提高了效率。但也使這一民俗日漸式微。過去聚族而居、同氣連枝的生活方式,只怕慢慢只存在于老年包養網比較人的回憶里了。

紅白事

簡辦快辦 移風易俗氣象新

酒席吃桌快了。紅白喜事,過去要擺下流水席,比著上好酒好菜,村里人拖家帶口全上桌,大操大辦。這兩年興了紅白理事會的規矩:親戚可以上桌,鄰居免了;煙酒有標準,超了村里不給包養行情派忙客(幫忙干雜活的免費人手);菜也從簡,不炒菜,雜菜湯一熬就了事。前年祖母去世,親族就著雜菜湯吃饅頭,就把這棚白事辦了。省包養條件事省心,也省得攀比甜心花園。就這饅頭和菜湯也不用自備,一個電包養網話,外賣送到家。商業力量悄然進入村莊的每個角落。

紅白事簡辦快辦,有說好的,也有遺憾的。說好的占大多數。老人去世和子女婚嫁,本身就挺花錢。老人臨終搶救一個月,盡管報銷比例提高了,往往也要成萬成萬地花;娶媳婦,蓋房裝修都得用錢。花完大錢正虧空,酒席再來一道,吃不消。有了禁令,正好就坡而下,也不用怕旁人笑話。不過,在外地掙了不少錢的戶有點兒悻悻,本能露臉的機會用不上了。跟我打聽:“就這一陣兒吧?”看來,移風易俗,反彈的可能不是沒有,還得注意堅持。

買房子

市場紅火 購買趨理性

房子賣得快了。有個王老板,高鐵站附近開發了一大片樓盤。年包養前一天賣出六七套,還包養甜心網都是100多平方米的戶型。年根兒,我在售樓處,親眼被攢動看房的人頭嚇了一跳。他說:“照這個速度,很快本兒就回來了!”我挺疑惑,三、四線城市去房地產庫存,一直不太輕松啊,咋回事?印象中前兩年,縣城里有家單位要拆遷,許諾給職工原地回遷,職工不干:我不要房,還是給錢吧。

高中同學聚會,借機做個小包養調查,還真有今年買房的。讓說說賣得火的樓盤,一會兒就說出三四個。討論一下緣故,有幾位的說法比較合理:一是普遍漲工資了。一位在鄉鎮教書的同學說,漲七八百塊,加點兒就夠月供了,還不影響生活。二是外出務工包養網評價掙著錢了,要給家人個好生活,不想回村了。“你看看,小孩進縣城上學的有多少!”三是前幾年一直觀望,憋著沒買,剛性需求今年集中釋放了。“去年一線城市一升溫,咱們縣敢買的就多了”。哥幾個倒還清醒:還是為住而買吧,別炒,砸手里不是玩的!

新產業

高端定制 轉型升級快

轉型升級快了。回鄉聽的第一個大新聞,是東莞有家總投資3億元的企業,把智能機器人生產項目遷址到家鄉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了。貧困縣要造機器人?想去看看,開發區同志說,產品還沒下線,但已開始交稅了。人家圖啥呢?“咱們有政策優勢啊!根據相關政策,將來IPO上市不用排隊。再說咱們物流方便,生產成本也低啊。”

沒看著機器人,見著了一片新廠房。一打聽,是生產高端冷藏車的。民權縣是制冷產業聚集區,生產冷藏車不稀奇包養網,高端高在哪兒?進去參觀了一下:冷藏車也不是“卡車+冰柜”就行了,適合運疫苗的、適合運肉運蛋的包養網dcard、適合科研的,甚至還有運用了智能技術的,區分很細。過去是個標準的柜體,如今特種柜、異型柜也能造了,甚至還能造制冷集裝箱。一句話,包養感情制冷業向著高端定制、高附加值升級了。用途一細化,對材料、工藝的要求都提高了。壓車廂的板材用上了精密的大型數控機床。經理告訴我,本來民權有個制冷學院,在本土培養工人直接跟廠家對接,可產業一升級,包養管道人才又跟不上了,得從總部調人過來。升級加快,要求各方面配套也要跟得上。

種地種菜的也在謀轉型。過去大棚少,如今大棚鄉包養鄉有。縣郊有個崔老包養漢,他不把大棚叫大棚了,稱雜果采摘園。草莓、葡萄、櫻桃、黃瓜、絲瓜,都種,請縣城里的顧客來采摘。年前,黃瓜一斤賣出三塊五,絲瓜賣出了包養網整十塊!“比肉都貴”。崔老漢的村子叫吳莊,莊頭已打出包養一排鋼結構,問他這是啥大棚,他樂了:這是新項目,來年村里要搞光伏發電呢!

鄉土中國光景日新(記者手記)

利用走親戚的間隙,我抽空去了趟當年上初中的學校。我出生在這個校園里,在里面生活了十四五年,有時做夢還能想起那排月亮門隔開的房子,一座高聳入云的大煙囪,一眼黑洞洞的機井。這次一看,面目全非。連記憶中的一塊磚也找不到包養網了。過去學校窮,用教師宿舍的后墻當圍墻;現在三四層高的教學樓蓋起來了,各種設備國家都撥了款重建。房后一望青青的麥田,昔日晨讀時踏遍的壟溝,如今盡是居民包養情婦的小院小樓。

感受有些復雜。如果你想把故鄉當作舊時光的標本,尋找當年的田園牧歌,恐怕會失望。農民進城勢不可擋,我鄉下的表姐夫、表哥、侄子侄女們都搬進縣城里生包養app活工作了。就是不進城,留在鄉村,外出打工、做生意也成為收入的主要支柱。但是,這一定不好嗎?過去我一個姑父,靠賣豆芽糊口,日子包養網過得恓惶;如今表弟和弟媳在上海打工,在鎮上蓋了12間房的新樓。回到小橋流水的老時光,他愿意嗎?

家鄉正在加速改變。阡陌相通的大片麥田依然能夠寄托鄉愁,但商業社會、信息社會的力量已然勢不可擋,新動能正在集聚。我接觸到的鄉親們,無論從收入、自由度,還包養網VIP是掌握的信息量來說,或多或少,都在提升中……

故鄉,老的面容正在模糊,新的樣態正日漸清晰。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