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玉 張昆林 包養留言板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近年來,貴州省息烽縣大力實施新鄉賢回歸工程,深入開包養網展“百名新鄉賢助鄉村”行動包養妹,推動“產業強鄉”“和諧安鄉”“教育興鄉”“文明育鄉”“生態立鄉”,包養網涌現出一批熱愛家鄉、造福桑梓的新長期包養鄉賢,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強鄉百姓富
青瓦白墻溫暖著冬日的寒意,平整干凈的道路延伸至村里的每家每戶,在石硐鎮大洪村,村民正在家門口的包裝車間將獼猴桃按等級分框包養裝籃。
然而,誰能想到該村曾經因交通不便、水資源缺乏、產業基礎薄弱等被列入國家級貧困村。
2015年,舒紅懷揣著建設家鄉的夢想,出資3000萬元成立貴州中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領家鄉人踏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這些年,中康公司自建獼猴桃園區4800畝,帶動石硐鎮獼猴桃產業發展1萬余畝,實現區域內建檔立卡貧困戶403戶1155人脫貧包養站長,20包養網00余農戶增收致富。
作為新鄉賢中的杰出代表,2021年4月,舒紅入選息烽縣首批“新鄉包養賢”。同年6月,息烽縣新鄉賢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舒紅成功當選為息烽縣新鄉賢會會長。
在舒紅等新鄉賢的引領下,石硐鎮有效促進“人才回歸,資本回流”,共計引進農業經營主體57家,實現產業結構調整4.4萬余畝,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5900元增加至2020年的1.27萬元,真正實現了“回引一人、發展一業、改變一村”的美好愿景。不久前,石硐鎮被認定為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和諧安鄉生活美
煙波繚繞水波動,霧靄迷蒙山林靜。青山苗族鄉綠化村恍如世外桃包養源,處處彰顯著和諧之美包養網。游客羅光毅在《后寨散記》這樣寫道:“很難想象,一個遠離城區的苗鄉村落,竟建造得像園林。有山靠著,有水依著,有亭臺,有回廊,有花架,有百日菊襯著亭臺回廊艷艷地開著……”
“2018年,為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氣,村寨和諧的良好社會包養網氛圍,我和村黨支部書記包養網單次黃桂蘭一拍即合,決定在綠化村推行‘三和村寨’模式。”縣級新鄉賢許發舉告訴記者。隨后,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民自發提議修改和完善原來的村規民約。
中寨片區群眾在村規民約的引領下,制定了好寨民“十條”,分別從愛黨愛國、鄰里和氣、愛護生態等十個方面相互監督、自我約束、共同遵守。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的許發舉帶領一批老干部、老教師、老支書、老包養網模范組成的“五老”工作隊努力發揮余熱。目前,累計開展愛心幫扶100余次,使用關愛基金48.9萬元,受益青少年2157人次。
“在深入開展‘三和村寨’創建行動以來,綠化村實現了無群眾參加傳銷活動,無群眾參加邪教組織,無命案發生,無新增吸毒人員,無到鄉以上部門上訪的群眾,營造了‘三和’的良好社會氛圍。”鄉黨委書記田霞說道。
教育興鄉風尚好
“同學們,請有序通過,不要在馬路上嬉鬧。”每天上下學高峰期,在西山鎮包養女人小學、中學校園門包養條件口周邊,總能看見一群戴著袖標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近年來,西包養網山鎮立足教育興鄉,廣泛凝聚新鄉賢力量,探索推行“教育+新鄉賢”“老校長下鄉”等新模式,包養管道推動鄉村教育質量有效提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甜心寶貝包養網習相遠……”遠遠地便傳來教室里朗朗的讀書聲,走近看,縣級新鄉賢王艷香正在為二十多個孩子上課。
2016年,王艷香通過改裝自家“四合院”,一人獨自撐起全村學前兒童的教學任務,破解了困擾村民多年的學前教育問題。
2019年6月,投入近40萬元的田沖村幼兒園建成使用,在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的再三挽留下,王艷香選擇繼續留守。同年9月,在上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田沖村恢復了客運班車的運行,徹底解決了孩子上學接送難包養合約問題。
“虧得王老師,不然每天接送娃兒耽誤農活不包養說,來回還要跑10公里。”馮世珍老人說道,“班車開通后,我們老百姓進城也方便了許多。”
今年推薦縣級新鄉賢時,大家一致推薦了王艷香。
文明育鄉民風淳
作為文明育鄉示范點,養龍司鎮依托半邊天文化,圍繞“環境綠化美、庭院干凈美、外觀協調美、居室整潔美、家庭和諧美、書香氛圍美”創建目標,積極鼓勵新鄉賢在文明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推動文明鄉風深入人心。
“回想舊日苦,方知今日甜,從前工農包養留言板做牛馬,如今工農當主人……千年鐵樹開了花,勞動人民當了家……”堡子村包養新鄉賢賀云梅正組織群眾編排金錢桿,通過舞蹈的形式倡導村民爭做“感恩、守法、誠信、孝順、奮發、文明”的“六個農民”。
2019年11月,貴州娘子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堡子村,在負責人黃丹的帶領下,不僅打造了美麗的娘子莊園,還打造了一支帶動群眾致富的“娘子軍”。
作為“最美巾幗創業、最美崗位標兵、最美巾幗英雄”模范典型的縣級新鄉賢黃丹,充分發揮婦女在社會家庭中的獨特作用,以良好家風帶動淳樸民風,2021年獲得貴州婦聯頒發的“鄉村振興最美家包養一個月價錢庭”。
憧憬未來,養龍司鎮黨委書記呂志強信心滿滿,“只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巾幗風范、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堅持文明我先行,相信我們鄉村振興的步伐會越走越快、越走越好。”
生態立鄉環境優
水清岸美、鳥飛魚躍,冬日暖陽的烏江,倒映著湛藍的天空與逶迤包養網心得的青山,船行過,陣陣水波蕩漾,宛若一幅水墨畫。船包養網VIP上是定期前來巡河的烏江常態化管理員——鹿窩鎮老窩村新鄉賢會成員劉永康。劉永康過去曾在江邊網箱養魚,3年前響應政策號召第包養app一時間拆除了網箱。
2019年8月,他主動申請應聘成為烏江常態化管理員。“我們烏江常態化管理包養妹員和民間河長一樣,一旦發現問題,包養網站都可以聯系相關部門解決。”劉永康說。
鹿窩鎮森林覆蓋率高達69%。近年來,該鎮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發揮新鄉賢引領作用,“生態立鄉”這包養網推薦塊牌子越擦越亮,先后獲得全國“綠色名鄉”“新時代·中國最美綠水青山生態強鎮”“中國綠色發展特色鄉鎮”等稱號,華溪村、鹿龍村等5個村榮獲“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快來幫忙抓魚啦!”近日,在三友村李廷兵家的魚塘邊,現任鹿窩鎮新鄉賢會監事李兵正在組織大家幫助其打撈生態魚。
據悉,該鎮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從原來的網箱養魚改為稻田養魚,養殖規模包養網達330余畝。目前,鹿窩鎮正在全力打造“鹿鳴翠谷·夢里水鄉”田園綜合體,著力彰顯生態底色。
新鄉賢回歸工程架起了人才回鄉返鄉的橋梁,息烽縣在認真探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繼續完善“新鄉賢回歸工程”制度體系,健全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努力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