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甜心S包養網江省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漁歌唱出振興曲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開江嘍!”伴隨著漁把頭洪亮的吆喝聲,坐落在烏蘇里江畔的黑龍江省佳木斯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包養哲族村,又飄蕩著新鮮魚貨的包養誘人氣息。

“老鐵包養包養們,歡迎來到直播間,這里是祖國東極,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看看咱們的江魚新不新包養網鮮……”堤岸邊緣,幾只漁船輕包養靠岸邊,95后村民包養盧振宇站在手機鏡頭前,向全國網友推介,魚鱗在陽光下銀光閃閃。

從前,靠打魚為生,只能解決溫飽。如今,靠直播打魚,盧振宇收入較從前翻倍增長,在短視頻平臺上也收獲了200多萬粉絲,成了村里直播致富的紅人。

隨著平臺粉絲量越來越大,盧振宇希望把家鄉風景、特產推銷出去。包養“這些年發展旅游,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歡迎大家來村里感受赫哲族文化風情。”

從空中俯瞰,抓吉赫哲族村似一條大魚,臥在烏蘇里江畔。漫包養網步其中,漁家樂飯店、赫哲手工藝品店、莫日根廣場,洋溢著濃濃的赫哲風情。鱘鰉魚、大馬哈魚等魚形裝飾隨處可見。

來自上海的游客董先生和妻子連續三年來村里度假,“最初,我們對赫哲族的生活和文化習俗好奇,到后來,被鄉村的田園生包養活吸引,最喜歡白天坐在烏蘇里江邊看漁民捕魚,買上幾條到漁家樂加工,嘗個鮮,晚上住在星空房里看繁星滿天。”

包養赫哲族人習慣沿江而居,早些年遇到烏蘇里江水大的年份,都會遭遇洪水侵襲,水位最高沒過了包養網泥瓦房的房蓋。”村黨支部書記李少東說,全村人主要靠捕魚維持生計,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魚類資源逐年減少,村民們的生產、生活陷入困頓。2017年前,抓吉赫哲族村還是個包養貧困村,吃水靠打井,村內道路晴天“揚包養網灰”、雨天“和泥”,因為沒有像樣的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這些年,依靠國家脫貧攻堅和興邊富民的好政策,烏蘇鎮黨委結合撫遠市‘烏蘇里船歌風光帶’規劃,積極引導漁民轉產上岸。”據李少東介紹,2014年,村黨支部瞅準撫遠市建設“烏蘇里船歌風光帶”大力發展包養網旅游的時機,制定了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帶領赫哲族群眾走向富裕的規劃,提出了“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五年一大變”的目標。

隨著“赫哲民族風情村”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抓吉赫哲族村105戶村民告別了居住40包養年之久又飽受洪水侵蝕的房屋,住上集中供水、供熱、供電的新房,村里有不少人開起了包養魚館、家庭旅館,逐漸闖出一條致富新路。

時下,正是嘗鮮魚的時節。每天清晨,東極赫哲魚館老板包養網娘曹包養麗偉就開始準備當日的新鮮食材。作為村內首包養網批開魚館的店家之一,無論是做剎生魚、塔拉哈,還是其他赫哲族特色菜品,她都是一把好手,她經營的漁家樂十分紅火。

“每年從‘五一’到國慶假期是村里最忙碌的時節,店里包養網單日接待游客量都得超百人,每天七八桌客人,一天能賣上三四千元。”2017年,“棄漁上岸”的曹麗偉在村干部的支招下開了魚館,丈夫負責殺魚,她負責做魚。

談起創業經歷,曹麗偉說,自己17歲就出江打魚,有時忙乎一天都可能一無所獲。現在開館子,收入穩定,不少南方游客提前好幾天預定,千里迢迢趕過來吃魚。拾掇著手邊的備菜,曹麗偉心生感慨。

看到實在的收入,村里陸續開辦起13家漁家樂、16家民宿,帶動40余人就業,產生經濟效益達6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2萬元。村里利用村集體收入,每年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包養網生活補貼,為大學生發放“優秀學子助學金”,建立“一老一小”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雙項“反哺”長效機制,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魚養育了赫哲族人,也孕育了赫哲族文化。在赫哲民俗展示館二樓的赫哲族手工技藝傳習所,魚皮衣、魚制手工藝品、魚骨畫讓游客目不暇接。

“赫哲族只包養有語言,沒有文字包養網包養網,文化傳承相對困難。”90后赫哲族姑娘曹暢2016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致力于傳承赫哲文化。如今,曹暢已是赫哲民俗展示館負責人,“我們通過組建村舞蹈隊,學習迎賓舞、薩滿舞,教授伊瑪堪說唱等形式,讓每位村民都成為民族‘非遺傳承人’,個頂個的能歌善舞。”曹暢說,作為年輕的赫哲族人,她想把赫哲族音樂舞蹈、手工技藝等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赫哲族傳統文化。

包養網

抓吉赫哲族村旅游飯越吃越香,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文明村包養網等榮譽稱號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前不久,還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

包養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烏蘇里江畔,赫哲族人包養網再次唱起動人的旋包養網律。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22日 05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