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季,草木凋零。
長篇報告文學《失獨:中國家庭之痛》作者楊曉升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開門見山地列了幾個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稱,截至2012年,我國已有100余萬個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平均每天有一個班(40至50人)的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離開人世。
從2001年至今,楊曉升沒有停止過對失獨家庭的關注。他在采訪札記中寫道:“一家三口的家庭乍看是幸福而穩定的,殊不知卻時刻潛藏著危機。如果這唯一的孩子突然遭遇不測,這個家庭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父母將會面臨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境地?”
包養網評價失獨,懸在三口之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近日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失獨:中國家庭之痛》講述了北京6個失獨家庭的故事,其中3個孩子遭遇包養網車禍,1個孩子罹患絕癥,1個孩子煤氣中毒,還有1個女孩慘遭兇手殺害。
在采訪過程中,楊曉升不止一次懷疑自己,到底忍不忍心、該不該去揭開、觸碰這個話題?楊曉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書中收錄的部分,是采訪時對方比較配合的。更多的采訪剛剛開了個頭,就沒有了下文。面對對方聲嘶力竭的哭喊,我手足無措。”
1999年,17歲的北京女孩張曄還在上高二。1月19日的早晨和其他的早晨一樣沒有任何不同,張曄和同學一起有說有笑地騎著自行車去上學。就在離家不遠的一個拐彎處,她被一輛從側面疾馳而來的面包車撞倒在地,送至醫院后醫包養app治無效死亡。張立軍和劉俊玲夫婦失去了這個眼看就要上大學的獨生女。
2002年,當楊曉升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采訪張立軍夫婦時,發現他們家中依然保留著女兒的專用書房,所有的用物、陳設紋絲不動。張立軍對楊曉升說:“我們老有錯覺,一進家門就總感覺到孩子就在眼前。尤其包養網她(劉俊玲),老覺得女兒在眼前洗臉,要么就是女兒在跟前看電視……”
1998年的冬季,北京冷得出奇。一心想看11月18包養網日獅子座流星雨的14歲的女孩馬旻,在外出后被歹徒劫持并殺害。時隔4年的2002年4月30日,當楊曉升小心翼翼地給馬包養站長旻的姑姑打電話請包養網站求采訪時,對方言辭激烈、語速極快,沒等楊曉升有任何回應和解釋,就已斷然掛了電話。
楊包養價格ptt曉升握著話筒愣了好一陣,才理清對方的大致意思:“馬旻出事后,我們全家人都跟瘋了似的,不吃不睡找她,整整找了五天五夜。最后那天,我和丈夫將馬旻從土堆里扒出來的時候,她血肉模糊、慘不忍睹。我渾身冰涼,這種感覺后來一直纏繞著包養合約我。我哥我嫂就甭提了,要么瘋瘋癲癲,要么萎靡不振,我不愿意再提此事。”
后來又經過種種努力,采訪終究還是沒有完成。但楊曉升對此十分包養理解:“痛苦的心靈,仿佛遭受山洪沖擊、承受力正超越極限的大壩一樣,你只能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呵護它,否則將可能一觸即發,轉瞬間土崩瓦解。”
2002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一架從北京飛往大連的飛機在海面失事,飛機上共有103名乘客全部遇難。從公布的遇難者年齡看,其中定有不少是獨生子女。同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區的一家網吧起火,導致25人死亡,遇難者大都是附近高校的學生。該消息發布后,許多家長馬上打電話到學生宿舍詢問,有些家在北京的家長甚至立刻打車到學校確認自己的孩子是否安好。
僅僅在楊曉升身邊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失獨的悲劇也接踵而至。2008年,著名作家周大新的兒子周寧因病去世,年僅29歲;2012年,《北京文學》雜志社編輯周美蘭的女兒意外墜樓身亡,年僅12歲……
楊曉升說:“每一個獨生子女的夭折,都意味著一個家庭的毀滅。”
空巢,誰來照顧父母的風燭殘年
文學期刊《當代》的資深編輯郭寶臣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如果時間能停留在1997年3月25日之前,那時他26歲的女兒郭纓還活著。那一天,郭纓因為洗澡時沒有打開排風扇,一氧化碳中毒去世。
得知悲劇發生,郭寶臣包養價格ptt和妻子蘆秀珍從精神到身體全線崩潰,被人送到醫院后,醫生說這是精神受到高度刺激后,壓抑和痛苦相互交織產生的一種半昏迷狀態。哀莫大于晚年喪子,那年,郭寶臣和妻子都是55歲。
2002年春節,當楊曉升登門拜訪時,發現經歷變故的郭寶臣門牙已經都掉沒了,滿臉皺紋,“活脫脫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蘆秀珍的身體已經半癱。郭寶臣告訴楊曉升,經過整整兩年的渾渾噩噩后,他才忽然清醒過來:“女兒沒了,只有我們兩人相依為命了。我們不能倒下,我們要倒下就全完了!”
郭寶臣強迫自己振作起來,辭掉保姆,一個人打起精神買菜做飯、照顧老伴。好在經濟上老兩口都有退休金,暫時沒有后顧之憂。但楊曉升擔憂的是:假若有一天他真的老了,和妻子雙雙活動不便甚至不能動彈的時候,誰來支撐起他們這個家?
不料一語成讖。本書出版時,楊曉升獲悉,郭寶臣和蘆秀珍已于近年相繼去世,一個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宣告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甜心寶貝包養網必要的幫助。
國家人口計生委一位干部曾對楊曉升誠懇地說:“計劃生育是一部輝煌而又悲壯的歷史,人口控制巨大成就的取得,有千千萬萬管理工作者的心血付出,更有千千萬萬家庭的利益割舍。看到數量龐大的計劃生育家庭出了事,我們怎能坐視不管?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制度一日不建,我們一日不安。”
再生,那是另一場磨難
據民政部統計,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共有68712人遇難,其中包養app臺灣包養網有子女死亡或傷殘的獨生子女家庭8000余個。四川女作家賀小晴曾在《北京文學》2013年第6期發表報告文學《艱難重生路——汶川地震喪子家庭再生育紀實》,描述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了令人揪心的“再生”故事。
蔣洪友和妻子傅廣俊16歲的孩子在汶川地震中遇難。那時,傅廣俊已經40歲,蔣洪友42歲,再生育對他們而言是最后包養網一搏。傅廣俊說:“再生一個孩子,好比另一場磨難。”
2009年3月,傅廣俊第一次懷孕,但因為胎兒發育受損只能選擇中止妊娠;2009年9月,她再度懷孕,為了保住胎兒,整整臥床了3個月。在第4個月進行胎兒檢查時,醫生說:“如果半個月內你們接到電話,說明有問題,反之則一切正常。”蔣洪友在那半個月內幾近崩潰,一聽到電話響就跳起來,卻遲遲不敢接。10個月后,當女兒終于順利降生,蔣洪友望著窗外,眼里是無盡的憂傷和欣慰。
截至2013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有3500個家庭又有了孩子。盡管再生育歷盡千辛萬苦,但他們仍是不幸中的萬幸者,因為還有另一半家庭已經無法再生育。
1999年夏天,文女士年僅20歲的兒子在一場意外中身亡。絕望中的她想再生一個孩子,但因為身體原因已經無法再自然受孕,直到她得知有一種名叫“試管嬰兒”的技術。并不富裕的文女士一家人,將本來為兒子結婚準備的錢全花在了做試管嬰兒上。2002年,已經50歲的文女士傾盡所有終于懷孕。為了掙錢養孩子,她在懷孕3個月包養網時還蹬三輪車運貨,為了一天能賺20來塊錢。
這樣執著地走上重新生子之路的高齡孕婦,還有很多。
盡管從醫包養網站學角度上說,婦科專家并不提倡高齡婦女懷孕,這對母嬰健康都有不利影響。但楊曉升在書中寫道:“我們沒有理由去阻止眾多高齡孕婦補生孩子的執著,因為只有重新獲得孩子,才能修補她們包養心靈深處的創痛;也只有重新獲得孩子,才能使她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將生活的信心重新拾起。”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包養管道在為本書撰寫的書評中寫道:“在人們的傳統生育觀念和文化道德生活習慣還未得到改變的時候,在親情還包養條件是維系人們情感和精神基礎的背景下,在人們勞動、生活養老等社會機制還沒有真正合理健全的社會環境里,子女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每個人對創造更安全社會環境擔負更多責任
楊曉升說:“事實上,我在書中自始至終都是肯定并擁護計劃生育國策的。我提出的問題并不是否包養定計劃生育,而是探討我們該如何現實、科學地完善我們的包養政策,使其包養不至于留下后患。”
讓我們回顧一下計劃生育政策的歷史。1980年8月25日,包養網比較中共中央發表了著名的《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明確提出:為了“爭取在20世紀末把全國人口總數控制在12億以內”,“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信中同時提到,30年以后,人口增長問題可以緩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也就是“單獨兩孩”政策。
不可包養網否認計劃生育的功績,它讓中國在30多年來包養軟體少出生人口近4億。但也無法回避因此帶來的獨生子女性格缺陷、性別比例失調、老齡化等社會問題。而“失獨”,大概是其中最凄涼的一種結局。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導致兒童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往往是傳染病或呼吸道疾病;到了90年代,我國0~包養價格ptt14歲兒童意外死亡的專項調查顯示,意外死亡已占第一位,占總死亡人數的31.3%。2002年6月,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兒童意外傷害研究、時任中澳兒童意外傷害防治中心主任的丁宗一教授公布了該中心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意外傷害在致使兒童死亡因素中已占約40%,其中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車禍、溺水、燒燙傷、中毒、窒息、自殺他殺等。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讀了該書后,除了哀嘆失獨家庭的不幸之外,還關注到我國15歲以下兒童因意外傷害致死的人數之多。“這與他們是不是獨生子女并無多大關系,但與我國15歲以下兒童尚缺乏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包養網單次力關系密切。這反映出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在我國‘只有一個孩子’的環境,應該促使我們每個人對創造更為安全的社會環境擔負更多責任。”王宏甲說。
楊曉升覺得,臺灣包養網他所做的這件事,絕不僅僅涉及那些不幸遭到意外傷害的獨生子女家庭,而且關系到當今中國所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乃至包養一個月價錢中華民族自身的生態現狀以及中國的未來。(蔣肖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