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村駐……”這首改編的歌曲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廣泛流傳。歌曲里的夫妻是一對駐村干部,丈夫叫張永,妻子叫韓梅,他們的駐村事跡成為當地的佳話。
2014年至今,巴彥包養淖爾市財政局干包養部張永擔任杭錦后旗團結鎮十八頃地村駐村第一書記包養,他用心用情為村民辦實事、為村里謀發展,讓曾經貧困的十八頃地村變為蒸蒸日上的幸福村。
過去的十八頃地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沒有1毫米包養網水泥路,嚴重影響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銷售。張永上任后,積極爭取到300萬元項目資金,為村里建起一條貫通整包養個村7個組、總長7.5公里的通組小油路。他還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包養網同村“兩委”協商籌劃,建起黨員活動中心包養,配套了活動器材;建成12棟智能溫控大棚,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雙增收;扶持當地專業合作社,使其建成為集玉米烘干、倉儲為一包養體的糧食流通企業;考察引進包養網外地辣椒企業,推行訂單種包養網植,引導村民包養網調整種植結構……一件件好事實事的落地實包養網施,讓村里的環境大變樣,村民的收入一天天見漲。
“這油光水滑的包養路,還有那12棟大棚,重新砌了的渠襯,這都是張書記的功勞啊!”村民韓長青包養動情地說,“村子脫貧后,我們以為張書記要回原單位了,大家伙的心里包養一下子變得空落落的,干啥都沒信心。沒想到張包養網書記壓根包養網就不走,可把我包養網們樂壞了!”
張永的妻子韓梅在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包養網局工作,看著丈包養網夫多年來包養深入基層,她既心疼又包養網感動。丈夫每次回家,總要跟她分享村里的大事小情,漸漸地,她也迷戀上了鄉村這片熱土。每逢周末,她便騎著單車趕去十八頃地村看包養望丈夫,一到村包養里,她就指導村“兩委”利用電腦辦公,還自包養費資助村里的貧困學生。看著村民們質樸的臉膛,那一聲聲感謝瞬間融化了她包養網的心。2021年9月,她主動請纓,成為杭錦后旗陜壩鎮民樂村駐村第一書記。雖然基層工作經驗少,但是她干工作的心氣兒一點也不低。她挨家挨戶了解村情包養民意,整理村里檔案資料,謀包養網劃著為村里打造葵花示范基地。“我愛人從駐村那天起,就不是做花架子走過場,而是真真實實為村里辦事,他影響和鼓勵了我,現在我也想為村民們辦點實事。”韓梅包養認真地說。
如今,這對“夫妻檔”書記每天都要溝通兩村情況,互相包養網學習好經驗,他們早已把自己的家庭和兩個村的振興夢緊緊連在了一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