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村,集體經濟因“紅”而強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S包養網站門戶

作者:

分類: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睿 實習生 王鵬 王莉君 包養網王巖松

盛夏7月,位于韶山核心景區的韶山村迎來今年以來最繁忙的時刻。

依托紅色旅游資源,韶山村大力發展旅游餐飲住宿、紅色文創、紅色研學、教育培訓、現代農業等產業,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2021年,包養網村人均收入約3.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100包養網萬元,較10年前分別增長11包養網3.8%和266.7%。

7月26日,記者走進韶山村,感受這座“紅色村落”的精彩蝶變。

讓沉睡資源“醒”過來

“上世紀80年代初,村集體資產只有一個養豬場和一臺拖拉機,村集體經濟一年不到6000元。”韶山村黨委第一書記毛雨時說,當時村集體經濟底子薄。

隨著韶山紅色旅游日益火熱,游客吃飯成大問題,心思敏銳的毛雨時看到了契機。“在毛澤東同志故居周邊開辦飯店,既解決包養網了游客吃飯問題,也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1983年,將老村部進行改造后的首個村集體企業——迎賓飯店掛牌營業,第一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7余萬元。

初嘗甜頭后,村支部的步子邁得更大。為豐富韶山村紅色旅游資源,村里決定,以村集體企業、村民、外來企業入股和銀行貸款等方式,集資4700萬元,買下韶山鄉政府270畝低產果園,在毛澤東同志故包養居對面山坡上修建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園。如今,該包養項目年均為村集體經濟包養創收近300萬元。

通過流轉土地、盤活閑置資產、企業參股形式,發展“紅色+”產業,韶山村找到“發家致富”的鑰匙:改造原包養網韶源村(韶山村合村之一)舊村部,創辦三農培訓中心項目,發展紅色教育培訓產業;流轉農田土地,以整體打包的形式流轉給福壽橘基地、茶葉基地、苗木基地等企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鼓勵村民入股村合作社,將閑散資金集中用于旅游資源開發,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強化資金保障……

“把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讓資源變成了資產、資金變成了股金、農民變成了股東,韶山村的‘地、錢、人’三大要素釋放最大效益,‘沉睡’的資源因紅色旅游‘醒’過來。”毛雨時興奮地說。

讓產業品牌“亮”起來

“步包養入21世紀,韶山村集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產業項目不僅要做大,還要做出品牌。”2017年,韶山村黨委書記毛春山從毛雨時手中接過“接力棒”,發力村集體產業品牌化建設。

2018年,韶山村包養與韶山城發集團合作,以租金入股的方式創辦韶山三農培訓中心,針對鄉鎮、村(社區)黨員干部、涉農機關單位、農企負責人、大學生村干部及社會組織,開設鄉村基層治理、鄉村產業經濟振興等培訓課程。一年后,省包養網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與培訓中心合作,設立農民教育培訓省級示范基包養地,“韶山三農培訓”的品牌越擦越亮。截至目前,共開班61期,接待學員1.6萬余人次,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50萬元。

近年來,韶山村深挖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系列韶山村旅游紀念品、韶山村礦泉水、毛家食品等旅游文創產品30余款;開發“毛澤東求學之路”紅色研學線路,創辦興鄉紅色研學基地,紅色研學項目風生水起;發展村級合作社近10家,打造無花果、湘蓮、祖田米、黃桃、茶葉等農產品種植基地5個,標有韶包養山村出品、“毛家特色”的農特產品在“云端”市場和大型商超賣得火包養網包養網

“品牌是打開市場的‘金包養鑰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象征。”毛春山說,韶山村將做優做強龍頭企業,加大韶山村優質農產品、研學、紅培項包養網包養的推介包養營銷力度,提升品牌效應和質量信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賦能。

讓村民生活“火”起來

做好“紅色”文章,韶山村的“家底”越來越厚實,包養網村子更宜居,村民的日子更“紅火”。

走進韶山村長沖組,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一片錯落有致、層疊有序的古風建筑映入眼簾,粉墻黛瓦馬頭墻,綠水青山蔚藍天,這樣的景致婉麗清秀,彌漫著獨特的生活情調,成為眾多游客“打卡地”之包養一。

韶山村黨委書記毛春山介紹,近年來,韶山村投入2億元,推進美麗屋場庭院創建、人居環境整治、村居外立面改造、柏油馬路進村等工程。基礎設包養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為村民創業致富打下基礎。

20包養網19年,村民毛志柯在自家宅基地建起民宿,取名“遠方的家”,開業第包養網一年營業額便達200萬元。目前,韶山村村民參與旅游業比例達70%,開設民宿36戶、餐飲門店80余家、旅行社6家,大部分村民吃上“旅游飯”。

“集體發展,村民共享”是韶山村的傳統,村集體收入70%花在了村民身上。包養網480包養0名村民實行合作包養醫療,個人包養網不交錢,全由村里出;村集體每年給900多位老人發放600至900元不等養老金;村民子女考入大學,分別給予4000至6000元獎勵;每年為烈士軍屬、困難村民發放額外包養補助……

“沒有集體經濟做支撐,村子就沒有凝聚力和帶動力。”毛春山說,村黨委始終抓好村集體經濟不放松,緊牽紅色產業發展的“牛鼻子”,造福村民,讓大家走好共同致富之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