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湖北用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農業農村穩中向好、穩中有進,農業產業化的春天到來。
在全面推進鄉村包養網振興中,如何扛牢糧包養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如何防止大規模返貧?如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如何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1月29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包養上,襄陽市、宜昌市、恩施州進行典型經驗分享,黃岡市黃州區、荊州市公安縣進行書面材料交流。
襄陽市:
荊楚糧包養倉再立功
糧食產量居全省第一
94.63億斤!2021年,襄陽市糧食產量位居包養網全省第一。
襄陽是農業大市、產糧大市,堅決扛牢重農抓糧的政治責任。去年,該市將糧食產業鏈納入全市10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立一名市領導領銜、一個牽頭單位負責、一個工作專班推進、一個專業團隊指導、一套考核指標體系的“五個一”機制。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頂格兌現國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糧食收購保護價和農機購置補貼,安排糧食生產獎勵資金、重點產業專項資金、經營主體貸款貼息資金1.3億元。強化農金、農保合作,探索推廣信用無抵押貸款模式,金融信息建檔覆蓋所有行政村,新增貸款21.8億元。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全年糧食面積穩定在1包養190萬畝以上。
包養端牢飯碗,科技護航。襄陽加強與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院校合作,加大優良品種研發和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力度,去年共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攻關42項,優質水稻、專用小麥包養網面積分別達到250萬畝、300萬畝,良種覆蓋率98%,秸稈綜合利用率94%,畝平減施化肥0.57公斤、減用農藥2.7%。同時,培育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包養網織8000家,提供耕種防收服務面積520萬畝次,主要農作物包養網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9%,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
加快從“產糧大市”邁向“農業強市”,襄陽將農業產業化作為穩“三農”、強縣域的關鍵。投資1包養網50億元的正大集團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等5個重大項目簽約,牧原集團200萬頭生豬屠宰及肉食品深加工項目開工。培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3個、農業產業強鎮5個。打造中國有機谷、襄陽牛肉面、襄江清水蝦等五大市級區域公用品牌,建成有機產業基地32萬畝,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409個,襄陽高香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力爭202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3000億元。
宜昌市:
包養網搶占新賽道
農業綜合產值1800億元
以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思維,加快農業產業循環增值、梯次增值、全鏈增值。去年,宜昌市制定“一鏈一策”市領導領銜機制,建立“鏈長+院士+行長+領軍企業+工作專班”推進機制,實施企業培育、平臺建設、品牌發展包養等八大行動,農業綜合產值達到1800億元,加工產值增速26%。
據悉,宜昌市全年簽約項目239個,開工128個、過億元項目48個,正大集團、海通罐頭、翠林農牧等項目落地,推動土老憨、一致魔芋、屈姑食品等本土企業與良品鋪子等渠道商合作。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包養尾”文章,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16家,農業領域隱形冠軍達到13家,赤誠生物、豐潤生物、一致魔芋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1154億元。培育農產品出口企業80家,出口額超過20億元。
宜昌加快種子“芯片”升級換代,完成柑橘“三改”9.2萬畝、茶葉品改1.35萬畝、蔬菜品改1.8萬畝,發展定制藥園2400畝,培育“一村一品”專業村鎮469個。加快推進“宜荊荊恩”城市群農業科技一體化發展。宜昌毛尖、宜紅、青磚茶納入省級7大區域公用品牌,建立“萬里挑宜”宜昌農業公用品牌新媒體營銷平臺、茶葉品牌形象店22個,“宜昌蜜桔”品牌價值達160億元。建成全省首家縣級大型電商智慧云倉,涉農電商6397家,銷售額75.77億元。建設宜都國家柑橘公園、東方年華田園綜合體等項目,鄉村旅游年綜合收入近400億元。
宜昌堅持要素優化,出臺《關于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實施方案》等“1+8+N”政策文件,每年統籌5000萬元用于產業鏈建設。強化金融服務,開發茶葉貸、柑橘貸、期貨+保險等金融產品。落實用地、人才政策,不斷激發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恩施州:
“守住底線”上層次
強農富農抓長效
脫貧攻堅主戰場,開啟振興新征程。2021年,恩施州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作為頭等大事,堅持“四個不摘”,持續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強度,確保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
“守底線”,強化三項監測。緊盯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等三類對象進行動態監測,重點聚焦收支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和包養安全飲水,因戶因人分類施策。及時為存在返貧致貧風險對象落實醫療保障政策1850戶、產業幫扶措施包養網506人、綜合保障措施2863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初中三年鞏固率均達100%,脫貧人口基本醫療參保率、補貼率均達100%。落實飲水安全鞏固措施1427戶,強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設施管護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確保群眾用上放心水、安全水。
“上層次”,把握三項重點。堅持把產業、就業包養網和創業作為根本之策,著力提升“造血功能”。持續開展產業幫扶,大力推進茶、煙、藥、蔬、畜等農業產業鏈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穩定在700萬畝左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9%。持續推動就業幫扶,通過轉移就業、公益崗位、以工代賑等項目,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勞動力外出務工41.28萬人。強化易遷后續扶持,累計在安置區配套工業園區10個,建設189個就業幫扶車間、77個農牧產業基地、8個物流園區和倉儲基地、31個旅游項目,帶動2.65萬搬遷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增收。持續推進大眾創業,多渠道拓展就業,去年返鄉創業人員5853人。
“抓長效”,完善三項機包養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強農富農,引進頭部企業和培育本土企業并舉,帶動農戶53.2萬戶。完善扶志扶智機制提升能力,落實“雨露計劃”資金1.32億元,惠及學生6.67萬人次,培訓高素質農民5962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3.87萬人次。完善對口幫扶機制增強動力,謀劃2021—2025年幫扶項目543個,總投資23.59億元。
黃州區:
包養創建全國典型 “廁所革命”實現7個100%
建好小廁所,服務大民生。黃州區把“廁所革命”與城市建設、園區建設結合,與統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累計投入7.6億元,實現戶廁愿改盡改、廁池對接、雨污分離、無害處理、旱廁拆除、公廁管護、文明如廁7個100%,入選全國“廁所革命”典型案例。
全域規劃畫好一張圖。該區改城市公廁、改農村公廁、改居民戶廁,不改城市規劃拆遷區包養網域、不改產業園區規劃區域、不改農村重點項目規劃拆遷區域,規劃布局農村公廁435座包養、城鄉戶廁27710座,拆除旱廁14362座。
全面建設下好一盤棋。抓好供水、排水、尾水三個環節,投資2.3億元實施城鄉一體化安全飲水工程,延伸城市自來水至農戶終端。推進農村居民排水污水糞水分離,分類處理達標排放。推進尾水規范處理,投資1.7億元建設4個鄉鎮集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全部并入周邊城區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
全民參與唱好一臺戲。召開“廁所革命”培訓會、推進會6包養網0余場次,各村召開黨員會、群眾代表會、群眾座談會260多場次,調動自愿改廁,實行以獎代補。建成包養網10戶聯建大三包養網格池116口,高標準安裝一體化成品池3200個,分戶建設化糞池13980口,建沉井并入污水管網7300口。
全程管護完就好一池水。該區出臺《農村戶廁村民自治管理辦法》《農村公廁管護考核辦法》,建立區、鄉、村三級共建共管機制,引導農戶自我管理。招標引入市場主體,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在線監控、數據搜集、遠程控制等,實現長效管理。
公安縣:
黨建引領 鄉村治理跑出“加速度”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公安縣堅持把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成效初顯。
據了解,公安縣通過“支部領辦、村社合一”模式,把農戶和包養網耕地面積覆蓋率75%以上,作為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前提條件,村集體以“三資”入股,與社員結成經濟發展共同體。全縣已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48個,8萬戶農戶帶地80萬畝入社。把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包養鏈、群眾富在產業鏈,先后組建產業黨支部15個,扶持建立產業基地110個,成功創建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等4項國家級試點示范。在黨支部的支持下,市場主體創新流轉租金、勞務薪包養金、分紅股金的“三金”模式,與農戶、集體利益共享。
群雁高飛靠頭雁。該縣選派258名駐村第一書記,10名支部書記進入鄉鎮黨委班子,公開招考50名大學生村級后備干部。投資3.14億元高標準建設201個“紅色陣地”,創新性實施黨建示范帶與鄉村振興示范帶“雙帶合一”。全覆蓋建立新鄉賢理事會,讓無職黨員有崗、有責、有為。投資6億元沿國省道包養沿線重點打造91個美麗鄉村景點節點,讓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能感受的變化中,增強對組織的認同。
重點工作抓聯動、發展難題抓聯治、民生實事抓聯辦。包養在美麗鄉村建設上,該縣堅持三級書記同頻共振、領航發展,明確縣級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事的責任落實機制,8名縣領導擔任四大片區片長。三級組織合力攻堅、一推到底,有力解決了一批群眾包養網急難愁盼問題。“南平夜話”“金牌調解員”“逢四說事”等創新模式廣受好評,長江村黨支部被樹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