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隊伍帶著16項任務進村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一包養網心得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核心提示

連續5年,營口大力推進東部山區振興,市、縣兩級領導率先垂范,326個定點包扶單位主要領導親自抓,104包養軟體3家參扶企業積極行動,全面落實“十六個一”工程,向貧困宣戰,不脫貧不脫鉤。

把東部山區打造成后發優勢包養女人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發展活力旺盛的新增長區域,實現東部山區鄉村面貌大改觀、經濟發展新跨越,成為特色農業基地、觀光旅游基地和重要生態屏障——這是營口市委、市包養政府確定的東部振興總體目標。

讓東部山區跟上發展步伐

千山南麓在營口境內綿延百公里。營口東部山區的發展,承載著全市人民的殷殷期盼。而目前,山區經濟發展滯后、貧困問題突出、群眾觀念落后等,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營口市短期包養東部山區包括17個鄉鎮,其中蓋州13個,大石橋4個。土地面積27包養情婦6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50%;人口39.3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31.7%。2014年,東部山區17個鄉鎮農業總產值實現28.6億元,占全市56個鄉鎮(街道)的1.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7280元,是全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4.7%。

近年來,營口市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社會參與和群眾自主創業”的原則,采取包養網評價全方位、多途徑、多載體的扶貧方式,積極構建多元化、社會化“大扶貧”格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全市山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2%。但由于受自然條件、區位條件和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制約,東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全市總體發展水平比還相對滯后,東部山區依然是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跨越短期包養式發展的“短板”,是全市實現率先崛起和小康的重點、關鍵和難點。

山區的發展始終是營口市委、市政府的牽掛,市委書記吳漢圣到營口任職以來,多次提出深包養網站入實施東部振興戰略,實現東西統籌、協調發展,讓農民富起來、農業強起來、東部跟上來。

在營口今年的兩會上,東部振興工程更是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寫包養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具體措施包括實施“雨露培訓”、農村文化設施保障工程、山區包養網車馬費保障工程、山區農網改造工程、河流治理工程、振興體系建設工程。

隨著幫扶活動的深入,營包養網dcard口探索出了在定點扶貧單位和“千企百村”參扶企業中開展“十六個一”量化幫扶的辦法,為參與扶貧的單位送上了扶貧“說明書”,為山區鄉鎮包養網dcard畫出了發展包養條件“路線圖”。扶貧“十包養女人六條”規定:幫扶單位要“召開一次領導班子專題會、企業到村調研會,制定一個扶貧開發規劃,開發一個特色包養主導產業,建設一個包養園區,引進一個脫貧致富項目,組建一個專業合作社,注冊一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個商標,培育一包養個品牌,申報一個‘三品’認證,栽植一處果園,修建一處村路,綠化一片荒山,修建一處水包養甜心網利設施,輸送一批勞務,搞一次農業技術培訓,幫助一些貧困子女上學”。

“十六包養網個一”為山區畫出發展“路線圖”

營口東部散包養網落在包養網276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7個鄉鎮161個貧困村,村村不同,鎮鎮相異,如何讓扶包養故事貧開發不只是送送錢物,而是取得實效成為營口市委、市政府思考的包養女人重點。

“十六個一”量化幫扶正是對癥下藥。辦法出臺后,營口市各扶貧單位充分挖掘貧困村資源和產業優勢,研究確定了水果、中草藥、絨山羊等137個主導產業,為貧困村建立了73個種植業、養殖業和林地經濟園區,引進脫貧項目175個,培育品牌51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不收費包養意思、不年檢、不處罰”政策,新辦農民專業合作社363個;幫助農包養民實現不掏腰包注冊商標、完成“三品”認證。

大石橋市黃土嶺鎮四道村和馬家村都有豐富的柞蠶場資源,許多農民有多年的柞蠶生產經驗,但缺少資金,兩村的幫扶單位出資組織當地農民引進良種、改造蠶場,使柞蠶生產成為當地農民的一個致富項目。僅此一項,兩個村的農民人均收入就增加500元。

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鋪平其就業、創業之路,是該市產業扶貧的又一亮點。近年來,各幫扶單位組織農民技術培訓342場次,培訓農民8.6萬余人次。此外,定點包扶單位還輸出困難群眾4.58萬人,為1.2萬名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就學援助。

一個個項目匯成大產業,讓營口東部山區的發展能量產生“裂變”效應,山區特色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主導產業進一步明晰,農民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社會事業得到不斷進步。

經過一路顛簸,記者走進大石包養橋市周家鎮大溝村。這里借政策東風,修建了1500多平方米的村部廣場,每天都吸引周邊村民慕名而來。村民曲素春說:“這兩三年,村里修了路,建包養妹了橋,建起了文化廣場、活動室,村里什么都有,咱們現在的生活像城里一樣!”路橋通暢,便利的交通讓村民坐等客商上門,村年產250余萬公斤水果,每公斤價格提高0.6元,僅此一項可多收入150萬元,人均增收900余元。

“十六個一”量化幫扶活動開展以來,東部山區共修路221條、117公里,建設橋梁47座;綠化包養網心得荒山22座、面積1.2包養站長7萬畝;為貧困山區12個鄉鎮修建各類小型水利設施87處。□本報記者/徐鑫

大石橋市建一鎮黃包養網站丫口自然生態景區最多時每天接待游客4000余人。圖為游客們在花海中拍照。

養驢是大石橋市東部山區黃土嶺鎮的特色產業。圖為當地開展的轎頂驢大賽現場。

農業龍頭企業富達果業基地的送交果現場。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