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包養大計、黨之大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包養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鄉村教育是“兩個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包養是“三農”領域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民生短板,不少關心鄉村教育的包養網代表委員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包養網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賀穎春呼吁,希望每個鄉村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賀穎春的呼吁是代表委員們的共同心聲。為助力進一步辦好鄉村教育,兩會上他們圍繞優化鄉村學校布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和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并積極建言獻策。
近些年,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大批村民進城務工,子女隨遷導致農村和鄉鎮生源減少,學生向縣包養網城集中。由此,相比城鎮學校的“大班額”,一些鄉村學校存在“超編缺人”現象。
“我所在的包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因為地廣人稀,全縣16所學校,百人及百人以下的就有14所。”賀穎春介紹,由于學包養網校規模小,公用經費相對較少,教學質量受到包養很大影響。
“鄉包養村弱、城鎮擠”,這樣的現象在中西部鄉村并不鮮見。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在統籌規劃布局上,存在與城鄉人口不相匹配的問包養題。“希望根據不同鄉村類型,進行學校布局規劃,最大程度保障學生能就近享有高質量教育。”賀穎春建議,要強化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改善低收入地區、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改善鄉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離不開經費投入。在全國政協包養委員、浙江省教育廳原副廳長韓平看來,目前鄉村教育總體經費投入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導致鄉村學校硬件設施、標準化建設、校園環境、學校文化、教育信息化建設等包養網受到影響,很難達包養到與城市同等的水平。
為此,他呼吁增強鄉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效益,“包養網可以在經費投入、政策傾斜、資源配給等方面全方位扶持鄉村教育,努力提包養高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配置水平與投入效益。”
破解難招難留難提升,加快補上鄉村教師隊伍短板
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代表委員們認為,目前鄉村教師難招難留難提升的困境,還需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進一步攻克,真正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
“不補齊師資短板,振興鄉村包養網教育只能是空口白話。”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二十一包養小學黨總支書記馬恒燕直言。
針對師資這個鄉村包養網教育的短板,她建議,一是建立統一規范的鄉村教包養網師待遇保障機制,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到農村任教;二是加大城鄉學校“精細化”幫扶力度,向鄉村學校不斷輸送優質教育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師范學院院長馬宗保建議,實施“偏遠地區鄉村學校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專項計劃”,“實踐證明,特崗教師計劃等項目在緩解鄉村教師緊缺、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馬宗保進一步建議,“十四五”期間繼續實施這些行之有效的項目,每年從師范院校畢業生中招聘一批本鄉本土的優秀畢業生,中央財政加大對特崗教師的工資性補助,延長服務期,拓寬特崗教師后續成長發展通道,解決其后顧之憂。
“建包養網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努力補齊短板,特別是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權和將來包養就業包養網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建議包養網,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到上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設計,“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流入地就學的孩子們應該與當地孩子享有同等的待遇,高中階段只要符合一定年限也要提供相同的升大學的機會。”
留在鄉村包養的孩子也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享受均衡的教育機會。代表委員們提出,要積極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打通農村教育信息化“卡點”,讓鄉村享受包養網到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注鄉村英語教學。他建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國內外優質英語教學資源,消除地域教學資源與教學水平的差異,同時加強小學英語課堂互動體驗,提高鄉村孩子的英語學習質量和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互聯網技術突破了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和平建議,“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加強農村教育信息建設經費保障,明確資金分擔辦法,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投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建設模式。
“要利用教育資源平臺,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網課、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免費提供給薄弱地區、農村地區,讓所有師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李和平呼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