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騰飛,宏猷描錦繡,易地扶貧結碩果;藍圖鋪就,紫氣潤豐饒,新村致富奔包養小康。”2月13日,農歷大年初二上午,寧夏銀川市包養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村口大門上這副對聯在暖陽下格外顯眼。對聯道出了潤豐村的前世和今生包養,也飽含著300多戶1400多名包養網移民群眾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
村口防疫點上,值勤的志愿者們討論著春晚哪個節目更好看包養。村史館包養網里,包養網在顯眼處陳列著毛驢馱水用的鐵桶、“二牛抬杠”的老木犁……前來參觀的村民,看著這些老物件和墻上舊照片里的干山枯嶺,頓包養網覺恍如隔世。對比搬出大山前包養網后的生活,都包養網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包養網
走進E區包養34號院的王進寶家,青包養網磚黛瓦,亮堂整潔。記者曾于2016年初去過王進寶的老家六盤山區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采訪包養網,2017年8月,王進包養網寶和全村人都整體包養網搬遷到了銀川市近郊的潤豐村。幾年不見,這位55歲的農民包養看上去比幾年前更有精神了,穿著打扮已與城里人沒有什么區別。女主人端上花生、瓜子,王進寶談起這幾包養年的變化:“做夢也沒想到會把我們搬到銀川來!”
王進寶帶著我們屋里屋外包養網的看:“這四個水桶是我從老家拉來包養的,就怕供包養網水不及時,還能接個水,結果一次也沒用上。”包養村里的基礎設施與銀川市完全接軌,供排水齊全,雨污包養網分離,公交車一天6包養趟,從村口直接能到銀川市民大包養廳。
雖然膝關節有老毛病,干不了包養重活,妻子也一直有風濕病,影響了家里收入,但讓王進寶高興的是,兒女們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包養不用再重復祖祖輩輩土里刨食的生包養網活:“二女兒和兒子都在職業院校上學,手藝養人嘞!”
潤豐村村委的委員王建國告訴記者,村里七八十戶都買了小轎車,這幾年還陸續考出去20多個大學生:“脫貧只是第一步,往遠了看,只要我們包養抓住機會好好干,日包養子只會越來越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