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在這個抗戰爆發78周年的日子,一個名為“七七集結號”的公益活動在騰訊樂捐平臺上悄悄啟動。這是由南開大學師生、熱心人士和遼縣抗戰紀念館館長王艾甫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盡管并未有什么宣傳,但“七七集結號”還是迅速引起了網友的極大關注,從7.7元到777元,涓涓愛心匯流成川。有網友留言說:“為王艾甫老人家用畢生積蓄收集抗戰老區人民的遺物深深打動,銘記七七,勿忘國恥,從我做包養網起!”
王艾甫的事業
王艾甫,現年74歲,電影《集結號》主人公谷子地的原型,曾兩度入包養網選“感動中國”候選人。
王艾甫青包養網年從軍,轉業后在山西檢察系統工作到退休。他本該有著安逸的晚年,但這一切在1996年包養網3月改變了。當時,他在太原市南文化宮舊貨市場一個舊貨攤上,包養網偶然發現了1949年的《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和《陣亡將士通知書》。不斷翻出的泛黃的紙張勾起了他的戎馬歲月,也讓他震驚不已:本應存放在檔案室、資料館,或發給烈士親屬的珍貴資料,怎么流失到了民間?起碼不應該出現在舊貨市場的地攤上!他立即買下這些材料,立志為84份烈士《通知書》找到主人。將近二十年過去了,王艾甫走訪了多少烈士陵園、黨史專家、民政部門,打了多少電話,寫了多少信件,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目前,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40包養網封《通知書》已經回到了烈士親屬手中,忠魂終歸故土。剩下的44封,依舊牽掛在年逾古稀的王老心頭……
然而,比起谷子地包養合約原型,王老更在意的身份是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2008年,王老從條件優越的省會太原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左權縣,在縣城一座清末時期的四合院中(抗日戰爭中,這里是八路軍泰記商店情報站和軍需物資轉運站),傾其所有,籌建“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遼縣即左權縣原名,因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包養網比較犧牲在此而得名)。2009年9月27日包養甜心網,這座由個人開辦的、免費參觀的抗日戰爭題材紀念館正式開館了。據不完全統計,紀念館從2009年開館以來接待觀眾超過40萬人次。
與很多其他抗戰紀念館包養行情以侵華日軍罪證和軍隊以及偉人抗戰歷史的搜集研究不同,遼縣抗戰紀念館更關注普通百姓為抗戰做出的犧牲與貢獻——紀念館中收藏了大量普通人舉全家之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支持抗戰的珍貴史證,觀之使人感慨和震撼!為了這項事業,王老傾其家資,征集抗戰文物、文獻萬余件,其中不乏國家級珍貴文物。同時為萬余名犧牲八路軍將士及左權縣兩千余名英烈查證出了祖籍村莊、犧牲時間及陣亡地點,并竭力嘗試扶助抗戰先烈家人。甜心寶貝包養網南開大學歷史系的師生們看了展品之后認為,這是人民抗戰的珍貴史料包養網,這是屬于人民的自己的抗戰史。
“抗戰勝利是一個又一個中國人用自己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犧牲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王老說。
南開臺灣包養網大學歷史系的師生們在參觀調研遼縣抗戰紀念館后,既感動也很痛心,包養網因為人力、水平、空間等條件所限,現有藏品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由于場地狹小,設備簡陋,人力、物力匱乏,紀念館中很多珍貴文物不得不長期裸露存放、展出包養一個月價錢。包括晉察冀邊區政府文件、重要手稿、會議記錄、油印傳單、版刻圖片在內的數千件紙質文物文獻由于缺乏正確、到位的保護措施短期包養,正在迅速氧化、變黃、變脆;糧袋包養網、文件包、血衣等許多珍貴纖維性織品,因缺乏必要的技術處理和保護設施,大量粉碎、包養網破裂;相當數量的人民抗戰實物為場地所限,無有效保護,直接暴露,風化、銹蝕嚴重。研究整理力量嚴重不足包養網,上萬件館藏尚無確切統計登記,少有展品做數字化處理,更缺乏必要的整理與研究。現象,令參觀者心痛!
2013年,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抗戰文物,古稀之齡的王老再籌資金,增設展柜,改造防火、采暖、照明設備,改進安全措施,搭建防雨頂棚,應對日增的征集物,使紀念館得以嶄新面目于2014年9月復展。而王老則因長期生活拮據,積勞成疾包養情婦,終于病倒,目前老人包養感情的身體雖開始恢復,但即使個人生活都面臨嚴重困難,何況其他。王老是不拿工資和補貼,還要為每天的開銷籌款而奔波的館長。紀念館聘用了3名工作人員,其中1名門衛和兩名解說員。紀念館每年用于員工工資、水電費、取暖費、年久失修造成房屋漏水的維修費,超過10萬元。隨著王老逐漸老去,這些負擔顯得越來越沉重。
王老年事已高,別無所求,惟愿紀念館能繼續開下去包養網,并繼續擴充、壯大,收集太行山地區乃至中國民間抗日實物、實證,為后人留下人民抗戰的真實歷史。
談起為烈士尋親和人民抗戰史證的搜救保護,王老憂心忡忡:“我一直希望能盡我所能為后人保護和傳承好這些抗戰史證;我也希望能為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們找到家人,讓他們魂歸故里,讓社會確認、肯定和尊重他們的榮譽,或者至少給他們和他們的親屬頒發一個榮譽證書,但,包養這一切操作起來真的太難了。”
“七七集結號”
為了幫助王艾甫,同時也為了做好人民抗戰史證的搜救保護工作,以南開大學歷史系師生為代表的熱心人自愿參與到了遼縣抗戰紀念館的各項工作中,并與中國扶貧基金包養站長會合作在騰訊樂捐平臺上發起了“七七集結號”公益募捐項目。
這個項目包括兩項內容:一是針對遼縣抗戰紀念館中亟待整理、保護及研究的史料史證,進行登記、包養網建檔、數字化處理包養合約和整理研究,甄選其中已經損毀的重要史料史證進行修復。同時,修繕管理庫房、展場,改造存、展設施,使紀念館更好地為學術研究、愛國主義教育服務。二是包養俱樂部“讓英烈回家”包養網單次。截至目前,王老收集的晉冀魯豫烈士花名冊共記載了兩萬多名烈士。根據計劃,第一批將送50名英烈回家,幫扶100名健在的無名英雄及英烈后人包養網dcard,并發放榮譽證書。
這些,既是王老為之奔走半生的事業,也是如今年邁的他依然念茲在茲的心愿。
(本文作者:遼縣抗戰史證搜救工作小組 彭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