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中旗舉甜心S包養網辦百多期刺繡培訓班 飛針穿線,繡出新生活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纖細的繡包養網花針,在粉色織布上來回穿梭。蒙古族包養大娘陳滿亮正在刺繡車間忙活,手中的繡針上下翻飛,一朵大紅牡丹呼之欲出。

家住內蒙古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陳包養包養娘,曾是村里的貧困戶,老兩口年紀大了,不能種地,生活越發沒著落。這幾年,靠包養網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補包養助保障都不少,老兩口脫了貧。可大娘是個倔脾氣,“咱不能光包養網靠國家幫,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創。”

人老體弱,靠啥掙錢?大娘想起了自己的老手藝—包養網—蒙古族刺繡。“過去自己繡好了枕頭、書包拿去賣,一沒人要、二賣不上價包養,好東西一年只掙一兩百元。”老太太直呼可惜。

傳統蒙古族刺繡如何煥發新生?2016年底,旗里開辦了首批刺繡培訓班,陳大娘作為教師代表,被邀請到蘇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繡。

從早教到晚,一天補助100元。老人還在嘎查里義務“傳幫帶”,越來越多的婦女、殘疾人、貧困戶參與其中,陳大娘越教越有精神頭,如今包養網她的學生有100多人。

截至目前,全旗1包養網73個包養嘎查集中舉辦刺繡培訓班100多期,培訓繡工1.47萬人次,全旗從事蒙古族刺繡的農牧民及居民超過2.1萬人。

好產品包養怎樣才能賣出去?旗里想到好辦法,創建大學生創包養網業就業扶包養網貧服務協會,協助成立刺繡包養網產業公司,搭建刺繡基地,既帶動大學生就業,又包養網服務廣大農牧民,同時助推刺繡扶貧產業發展。

包養網“刺繡產業采用訂單模式,協會對接服務全旗蘇木鎮繡工、發展客戶、建立銷售渠道,企業與客戶簽訂單,按繡工技能劃分一包養包養網、二、三和初級工,分派訂單,對繡工統一培訓、發放材料、成品回收、收入結算。”協會會長楊福林說。

有了好產品、更包養有好銷路,包養農牧民增收包養不成問題。如今,陳大娘每年光刺繡收入就有一兩萬元。包養網生活富裕了,傳統文化也有傳承人,東西賣出好價還能走向全國,包養網老人甭提多高興。

34歲的韓都吉雅是老人的學生之一,如今已是一名一級繡包養工。一幅4米長的作品耗時一個月,完成能掙7000元,一年下來收入四五萬元不成問題。如今,全嘎包養網查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繡工包養有13人,全旗刺包養繡產業實現產銷收入1000萬元。帶動2800多名貧困戶從中受益,人均年增收2000元。

包養

如今,蒙古族刺繡已發展出千余種產品。“我們已為28項圖案申請了版權保護,未來還會邀請更多農牧民加入,繡出屬于她們自己的新生活。”楊福林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