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留守兒童心靈不再貧瘠
親情和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包養誰來補位?多位專家認為,這需要形成以學校為教育主體,政府、公益組織、社區等多方力量聯合聯動的機制。
“留守兒童的性格特包養網點及不良學習行為,最主要的原包養因還是‘缺愛’。”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石林康發現,作為鄉村教育的中堅力量,當前學校和留守兒童家庭之間的合作,仍然存在溝通包養網方式單一且不包養及時,溝通內容缺少深度以及溝通缺乏雙向互動等問題。
在他看來,應當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來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共同促進鄉村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比如,在溝通方式上,要加強鄉包養網村教師溝通技巧的培訓,而不僅僅局包養限于電話、書面通包養知、家訪、家長會等單一形式;在溝通內容包養上,要更多涉及到學生品德、審美、修養等成長方面的包養網內容,包養網進包養網一步加強學校和家庭包養之間的實包養際互動。
“在這一過程中,包養網尤其是要發揮好鄉村教師的作用,因為他們既承包養網擔了老師的責任,同時又承擔了家包養庭教育的包養網責任。”包養在梁威看來,如果有愛孩子,又有愛孩子能力,同時專業性強的一支包養網教師隊伍,那么留守兒童在不可能有家長陪伴的包養情況下,也是包養可以填補家庭教育中的部分缺失。
梁威同時表示,還要大力發揮社包養網會公益組織在幫扶鄉村教育中的作用,包養網一是提供專業資金改善教學條件,拓寬留包養網守兒包養童認包養識世界的“窗口”;二是利用專業資金培養更專業的人才,比如流動的心理咨詢師,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自信。
這與貴包養網州省教育廳關工包養網委常務副主任皮俊林的期待不謀而合。據介紹,目前貴州省所有中學和鄉鎮中心小學以及留守兒童在50人以上的學校都建了心理輔導室,“但最大的問題是,老師不知道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教師師資急缺!”
此外,楊霞建議,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中,引入“意義療法”。第一,要引導留守兒童樹立遠大理想,減輕當前與父母離別之苦包養;第二,讓孩子明白孤獨的意義,把對父母的理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第三,發掘留守兒童獨特優勢,培養藝術或體育方面的特長幫孩子重獲自信;第四,運用激勵機制,深化正向行為養成教育。
< 1 2 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