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在釣魚臺國賓館,著名愛國企業家、慈善家曹德旺先生宣布捐贈價值35.49億元股票成立一家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以其父親“曹河仁”先生的名字命名,為“河仁慈善基金會”,取意“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河仁慈善基金會秉持“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機會平等、推動社會和諧”的宗旨,遵循弘揚慈善精神,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理念包養網,積極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
一、以“扶貧著力”行“大愛之舉”
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三年多來,一直將扶貧作為重要的關注方向著力重點。截至2014年7月底,河仁慈善基金會公益支出總額31,580萬元,共資助公益項目43個,年均公益支出超億元;其中,扶貧類項目34個,扶貧類公益支出約為29,690萬元,占公益支出總額的94%,資助范圍涵蓋包養網車馬費扶危濟困、教育資助、醫療救濟、災難救助等領域,遍及福建、四川、重慶、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廣西、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吉林、黑龍江1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資助項目數量之多、捐贈總量之大、種類之多樣、范圍之廣泛,引起了廣泛反響。
為改善欠發達地區群眾生活條件,河仁慈善基金會先后資助開展“僑愛工程”、“貧困歸僑住房重建”、“慈善助農”等18個扶貧救災類項目,捐贈善款15,527萬元。這些資金被用于福利院、敬老院建設,孤兒、孤老救助,殘疾人危房改造以及藏區同胞物質生活改善。河仁慈善基金會尤其重視遭遇重大自然災害之后貧困地區的扶持工作,近年來陸續為甘肅岷縣、四川蘆山以及云南魯甸等地震重災區提供災后援助。資助這些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生活條件得以明顯改善。
為改善貧困地區教育環境,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河仁慈善基金會先后資助啟動“筑巢行動”、“河仁•春蕾圓夢行動”等11個項目,捐贈善款13,130萬元,用于改善貧困地區寄宿小學生住宿狀況、修建教學樓、資助貧困學生等。有效擴大了部分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
為改善貧困地區醫療條件,使更多困難群體能夠得到有效的醫治,河仁慈善基金會開展各種規模和類型的醫療救助類項目5個,捐贈善款1,033萬元。同時還向特定貧困大病患者提供醫療經費,幫助他們能夠及時得到救治。
在重慶,河仁慈善基金會資助重慶市婦女兒童基金會所開展的“河仁•春蕾圓夢行動”,共計資助2,375名貧困學生。其中,大學生675名,每人包養網dcard4,000元;高中生1,700人,每人3,000元。每名學生受到的資助雖不算多,但對他們繼續學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享受到資助之后,不少學生寄來了感謝信。高中生唐露家庭貧困,還有出車禍之后需要照料的弟弟,一度接近退學。然而在父包養網母的鼓勵和河仁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她堅持繼續完成學業。在信中她寫道:“感謝你們伸出愛的援助之手,溫暖了我的心靈……我也會將愛心傳遞,做到關愛他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暖。”
在江西,河仁慈善基金會向江西革命老區愛心基金會捐贈900萬元,用于江西省城鄉低保戶、支出型貧困低收入家庭和部分優撫對象家庭18-60歲先天性和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免費手術治療救助。該項目得到了江西省政府、財政廳、民政包養網廳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患者住院費用由基本醫療保險、政府醫療救助和河仁慈善基金會等三方包養故事面按4:3:3比例予以承擔。僅2013年,該項目就完成了對200余包養網名先心病、風心病患者的救助。春寒時節,一位老人來到福建福清,見到曹德旺就跪到他面前,“我兒子得了這病,我以為沒人會管,沒想到……”,曹德旺扶起老人,輕輕地說了一句:“老人家,我也是人家父母。”
在包養甜心網吉林省延邊州,河仁慈善基金會捐款418萬元,為110戶歸僑重建、新建住房,占延邊州危房貧困歸僑總數的56%。他們大都年事已高,而住房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大部分是簡易的土木、草泥結構平房,經過幾十年時間,不少房屋出現短期包養屋面裂縫、屋頂滲水、門窗腐蝕包養網比較等狀況,成為危房。在河仁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這些歸僑老人擺脫了危房陰影,得以安居樂業。
在四川,2012年初,河仁慈善基金會向“僑愛工程——點亮藏區牧民新生活計劃” 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改善四川省藏區藏族同胞物質文化生活,為四川阿壩、甘孜等藏區牧民定居點發放太陽能便攜式衛星電視。截至到2012年9月底,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贈電視機已按照協議約定全部發放至甘孜、阿壩兩州的牧民手中,其中阿壩州牧區群眾獲贈3,472套太陽能電視機,藏區牧民包養網車馬費的業余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在電視機捐贈儀式上,牧包養網民代表瓦布丹在發言中用誠摯、質樸的語言表達了牧民群眾內心的激動。他說:“牧民游牧生活非常艱苦,十分枯燥。去遠牧點放牧時,我們沒有任何文化生活……‘僑愛工程——點亮藏區牧民新生活計劃’和河仁慈善基金會的無私捐贈給我們牧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感到很幸福。”
二、從“樂善好施”到“創新行善”
(一)破冰而行,股捐河仁
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贈人曹德旺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積極行善助困,他為孩提時代的母校捐過桌椅、為家鄉修路建廟,救過沒錢治病的員工包養網ppt,在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之前30年間,他個人捐贈累計近30億元用包養網于各項扶危救困事業以回報社會。
2010年,曹德旺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向云南、貴州等西南五省區市的貧困家庭捐贈善款2億元。他要求扶貧基金會在半年內將2億善款發放到近10萬農戶手中,且差錯率不超過1%,管理費不超過善款的3%,這遠低于“行規”的10%。他甚至在協議中強調,如發現不合格率超過1%,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對超過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賠包養償。此舉被稱為“史上最苛刻捐款”,也開創了中國捐贈者對公益捐贈問責的先河。 他說“不是我對執行機構不信任”,因為“不是靠信任做管理,而是靠制度來管理”。他認為,只有將個人的樂善好施納入規范化、現代化、專業化的組織管理,個人的愛心給予與扶危濟困之路才得以持續延長。
從2009年3月向主管單位遞交申請,曹德旺用了兩年多時間以一己之力,爭取到了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民政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等幾大部委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以一家民間的基金會為藍本,探索中國傳統慈善模式向現代慈善模式的轉型。
2011年5月,河仁慈善基金會公告成立。在揭牌成立大會上,曹德旺先生正式宣布,他與其妻子臺灣包養網陳鳳英女士向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贈所持福耀集團3億股股權,總價值35.49億元人民幣。
由于用金融資產(股票)成立基金會,沒有先例,國家相關部門尚未出臺相應支持、監管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本身就是對中國慈善制度發展的一次突破和創新:一是河仁慈善基金會是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金融資產(股票)成立的基金會,改變了《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必須以原始貨幣成立基金會的規定;二是河仁慈善基金會按資產年收益的80%從事慈善事業,改變了《基金會管理條例》中關于公益支出必須達到上年基金會余額8%的規定;三是河仁慈善基金會股票過戶所得稅收延期五年內交納。雖然不盡合理,但是這種方式也體現了相關部門對河仁慈善基金會這個特例的通融和支持。至今為止,河仁慈善基金會仍是全國唯一一家由民政部、國僑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四個國家部包養委派出在職司局級領導擔任理事、包養網監事的非公募基金會,這說明,國家相關部委包養網局對于慈善事業這種創新性的突破充分給予了觀念與政策上的支持。
曹德旺常說“我想成立基金會不是為了在歷史上留下什么個人印記,是希望能為推動企業家慷慨解包養網襄包養留言板起一些作用,能喚起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對修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重視。”;“我開門把這個東西送給你,你總得要把手伸過來接回去啊!”。
(二)制度管理,職業運作
曹氏扶貧已不僅是個人的“樂善好施”,“個人積累”,而是邁向由現代獨立機構運作的“專業慈善”時代。在捐贈股票過戶之后,曹德旺就正式提出申請,他自己和其子曹暉不再擔任河仁慈善基金會理事,福耀集團的財務總監也不再擔任監事,為的是保持河仁慈善基金會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盡管理事會再三挽留,但他堅定不移。他認為河仁慈善基金會的運營管理,應該向企業化、專業化、職業化過渡,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之初,他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推敲修正章程,在章程中明確規定業務范圍,決策機構(理事會)和監督機構(監事會)的產生和管理模式,財產的管理和使用規則等。他認為一部有法可依、無懈可擊的章程,是一切治理甜心花園的準則。
在管理模式上,河仁慈善基金會主要采取理事會領導下的秘書長負責制,決策機構為理事會,理事會負責年度計劃和重大業務活動的決定和批準,確定年度收支預決算,審定內部管理制度,審議年度工作報告等。同時,設立監事會,監事會主要負責監督核查理事會與秘書處的各項工作。秘書長包養甜心網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包括擬定年度計劃與預算,擬定內部管理規章,決定機構人員聘用等。
秉承捐贈者的理念,河仁慈善基金會理事會展開積極的探索,首先著力于公信力的塑造:一抓慈善項目選擇的公平、公開、透明,在項目實施上,抓效率、抓效益、抓審計,把善款用好、用實、用出成效包養網。二在抓理事會內部架構的建設與治理上,堅持將探索大型基金會包括市場運作在內的管理與公益操守相結合的新途徑。既注意與其他機構相同的一面,同時注意慈善機構的特殊性,堅持講紀律、講效率、講奉獻、講愛心、講信譽、講品行。
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三年多來,項目管理不斷精細化、科學化,捐贈經費使用效益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積極加強公益項目管理專業化、為社會作貢獻的同時,河仁慈善基金會還持續加強內部建設,不斷優化管理層結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優化管理體系,力求將河仁慈善基金會建設成為中國慈善業有代表性、專業化、標準化機構。
(三)造血扶貧 授人以漁
國家級貧困縣彭水縣的農民有地方上班,有人發工資啦!彭水縣紅薯淀粉含量高,是當地特色農產品。河仁慈善基金會琢磨與其把“買紅薯”的錢送給農民,不如教他們自己如何賺錢養活自己。遂與當地政府、企業聯合,由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贈100萬元,由彭水縣政府配套320萬元,企業自籌700萬元,建設高淀粉紅薯生產基地,通過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及提升附加值帶動薯農脫貧。這是一種典型的“造血式扶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公益性資助撬動政府、企業等公共資源,放大慈善資源效應,推動當地社會可持續發展。
河仁慈善基金會近幾包養網推薦年屢屢嘗試類似“造血式扶貧”項目:
與重慶生產力發展中心創新合作一系列項目,約定按照1:5的比例,通過河仁慈善基金會1,000萬元的捐贈,引入政府資金5,000萬元以上,主要用于:為重慶中、小、微型民營企業策劃推進產業投資項目,為國家級貧困縣策劃扶貧開發項目,申請政府包養網補貼資金等,包養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重慶秀山縣川河蓋鄉村脫貧工程中,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贈150萬元,由秀山縣政府配套650萬元,用于改善當地道路建設、為發展旅游致富創造條件。
(四)帶相布施 傳播公益
曾有媒體評價曹德旺,“低調又張揚”。他低調,不喜歡被媒體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一旦接受采訪,總能成為鏡頭前的明星,不論有多少人在場,都會被他的話打動,情緒也會因之受鼓舞。他說“我現在接受宣傳,是為了動員那些有錢的人。有人認為我帶相布施很不好,那我就帶相布施吧,我不死誰死?”
在從事公益事業的過程中,河仁慈善基金會不僅僅注重單個項目的捐助金額和覆蓋范圍,更注重公益理念的創新。公益組織同樣需要品牌傳播,以便更好地整合資源,吸引更多同行者加入,集中力量造福數量更為巨大的公眾群體。河仁慈善基金會相信,在直接開展扶危助困活動的同時,在全社會推動先進的慈善理念才是慈善事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秉承這一理念,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資在南京大學設立河仁社會慈善學院,著力培訓慈善人才并提供慈善研究學位教育;與此同時,河仁慈善基金會還資助了“社區英雄”“夢想合唱團”等大型公益類電視節目以及《中國社會組織》《中國慈善藍皮書》等公益主題出版物,提升了公益慈善在全社會的關注度。使更多人在公眾人物的感召下,投身扶貧濟困事業。
另外,河仁慈善基金會還注意通過在知名公益項目上的投包養網心得入來制造包養女人社會影響力。中國扶貧基金會“筑巢行動”和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愛工程”都得到了河仁慈善基金會的大力支持。迄今為止,河仁慈善基金會已經通過良性的“公益文化”傳播,樹立了“有信譽、有品行”的基金會品牌。
(五)大慈為政, 政策倡導
作為中國現代非公募基金會的代表之一,目前河仁慈善基金會在扶貧事業上取得了重要成績,改善了受助貧困地區的面貌,為大量貧困人口解決了就學、就醫等難題。如何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中國公益事業長期以來的運行規則,優化公益組織的生存發展環境,是河仁慈善基金會正在研究和努力的主要工作之一。
曹德旺認為:“大慈為政,小慈為善”,“財施猶輕,法施最重”。先進的慈善理論是推進慈善事業持續向上發展的不竭動力。著臺灣包養網名經濟學家、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表示:中國慈善事業目前最缺乏的是人才,是富于愛心、責任感與高素質的慈善專門人才。在與各方專家多次討論的基礎上,河仁慈善基金會理事會審議通過在南京大學設立河仁社會慈善學院、資助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聯合開展行業發展、基金會治理、行業政策等慈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進行公益人才培養,同時通過培訓教育、宣講、媒體聯動與傳播等方式,提高大眾對公益文化的認知,將認知轉化為行動,培養公眾公益意識與習慣,倡導全民自覺參與,傳播現代慈善理念,打造“公益文明生態鏈”,營造全民公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主體、經濟成分的多元化,資產形態的多樣性,帶來了慈善需求的多樣化,傳統的慈善理念和慈善模式正在接受挑戰。創新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主題,專業的公益組織將在現代慈善中承擔重要角色,河仁慈善基金會的成立給中國慈善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也帶來了不盡的探索。在扶貧領域,所有的參與方也不應再墨守成規,而應該大膽求變,河仁慈善基金會將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持續加強慈善理念的傳播和慈善政策的倡導,繼續為推進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健康順利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國務院扶貧辦供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