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90年代開始為了溫飽四處奔波,到2018年,包養網網店年銷售額穩定在800萬左包養右,山東省菏澤曹縣大集鄉丁樓村村民任慶生依托互聯網,完成了個人命運的逆轉。
同樣被改變的,還有整個丁樓村。這一包養網轉變,正是改革開放40年來,給中國農村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片包養段。
丁樓村過去是十里包養八鄉有名的“貧困村”。受限于全村土地稀少,村中大部分人常年外出務工。丁樓村村中有制作演出服飾包養的歷史和傳統,但是缺少銷路與技術,依靠傳統的上門推銷模式包養網,收益甚少。
1990年,任慶生高中畢業,和妻子剛包養網剛結了婚。包養網為了生計,他選擇了外出務工,掙的錢卻難以補貼家用。 包養網
回憶起這段艱難的日子,任慶生難掩憂傷的神色。他告訴包養網記者:“92年,妻子臨產,在房間里面吊了一個幔子。那幔子51塊錢,我兩年包養網才還清。”
2009年底,任慶生同妻子周愛包養華湊了1400元,買回一臺電腦,開了全村第一個網店。網店剛開起的包養網時候,生意并不好,直到2010年才有了第一筆訂單,賺了600多元。第一筆生意讓任慶生看到了希望。
在包養網他的帶動下,2009年以來,“網店+服飾加工銷售”的電子商務經營模式,在地處偏包養僻的丁樓村扎根,并且發展勢頭如火如荼。原先只是“星星之火”的演出服飾加工散戶連接成片,已包養成為大集鄉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做演出服裝這種特殊產品,下至離開學校的學生,上包養網至七八十包養歲的老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任慶生說,“只要是包養愿意勞動,包養都可以去掙錢。”
截止到2018年10月,包養網丁樓村還有5戶貧困戶。原因或是因為大病返貧,或因為失去勞動能力。已經由政府全包養部兜底。其余人已經全部脫貧。20包養網17年的數據顯示,村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8萬元。
大集鎮黨包養委書記李濤說:“丁樓村開展電子商務,是在魯西南欠發達地區實現脫貧、實現鄉村振興的很好的一個嘗試。”
“包養農包養民通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把當地的特色產品、農產品賣出去,實現了增收;經濟發展了之后,也進一步包養推動了村莊治理的進步,”菏澤市商務局總經濟師蘇永忠告訴記者,包養網“這是菏澤的農民自己摸索包養網出來的鄉村振興模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