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縣教育扶貧見聞:左手教書育S包養app人 右手智力扶貧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夏至剛過,皖北平原上的濉溪縣,玉米、黃豆種子剛剛破土而出,孕育著新的希望。行走在縣城西南方位的劉橋鎮留古村,房屋鱗次櫛比,路邊瓜果飄香,飼料加工廠、蔬菜合作社、小型養殖場……到處一片繁忙景象。

留古村地處偏僻,與河南永城接壤,全村近700戶人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占了七分之一。“多虧了縣教育局的幫扶,讓我們打了一場‘翻身仗’!”見到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村支書趙從成感慨道,如今的留古,不僅有了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的變化,更充滿著脫貧致富、干事創業的信心。

濉溪縣教育局黨委書包養記、局長單春曉(中)深入留古村,與干部群眾商討脫貧之計(張鋒 攝)

   留古村嬗變

留古村的美,不是與生俱來的。偏遠、貧窮,曾是這里的代名詞。包養網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濉溪縣委、縣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來抓,建立“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留古村,就是濉溪縣教育局的定點幫扶村。

隨后,包養網濉溪縣教育局成立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局領導班子、中層干部與留古村的貧困戶結對幫扶,結合各家實際,“把脈問診”、精準施策,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讓他們重拾信心、擺脫貧困。

留古村由原來的王莊和留古兩個村落合并而成,是包養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幫扶初期,濉溪縣教育局黨委認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務之急是發揮優勢、發展經濟。兩年來,局里自籌6萬多元資金,用于扶持留古村的貧困戶開展特色種植以及小規模養殖,如今,包養村里的飼料加工廠、蔬菜合作社、小型養殖場紛紛涌現,產業逐步興包養網旺起包養網來。

唯有產業興,方能“拔窮根”。結對幫扶前,留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4戶、230人,通過兩年的努力,僅有2戶6人未脫貧。趙從成分析說,“這兩戶都是因病致貧,家庭成員患有大病。”

村民老程就是其中一戶。10年前,老程僅有的一個孫子不幸患上“漸凍癥”,四處尋醫、家徒四壁。“我們也知道,命是救不過來的,可這是自己的孩子啊,哪怕砸鍋賣鐵、出門要飯,也不能不管他啊……”言語間,老程老淚縱橫。

為了幫助老程,濉溪縣教育局同村里協商,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為老程夫婦及其兒子安排了多個公益性崗位,讓這個家庭享受了“疊加政策”,不出遠門全家一年可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家一戶。面對困難,咱們一起設法解決。”走出老程的家,濉溪縣教育局的扶包養網貧工作人員和趙從成邊走邊商量,如何更加有效幫助這個家庭走出貧困、迎來曙光……

   散是滿天星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或許,幫扶留古一個村、老程這一戶任務不重,如何讓全縣教師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貢獻更多力量,濉溪縣教育局黨委一直在思索。

“全縣的脫貧攻堅任務重、鄉鎮人手少,所以我們決定將扶貧戰包養線延伸,要求各中心校與所在鎮做好對接,鼓勵廣大教師投身扶貧一線,參與鄉鎮扶貧包保工作,貢獻教育力量。”濉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包養單春曉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起初,一些教師不理解,對此舉懷有畏縮、抵觸情緒。“我們的陣地是在課堂,對扶貧工作陌生,不知道該怎么去開展。另外,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我們擔心扶貧會分散教學的注意力。”采訪中,濉溪縣臨渙中心學校教師包養網李淑俠回憶起當時的想法。

“部分教師表現出來的這種畏難情緒,學校也能理解。發動教師參與扶貧,既是一種大局意識,也能豐富教師閱歷、讓教學更加‘接地氣’。所以,我們反復給大家做思想工作,開導、引導他們嘗試著去參與扶貧。”臨渙中心學校校長張云嶺說。

濉溪縣臨渙中心學校教師在核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張鋒 攝)

張云嶺向記者表示,由于臨渙鎮絕大多數貧包養網困戶都已脫貧,但“脫貧不脫政策”,鎮上安排教師包保的貧困戶基本都是脫貧戶,每名教師聯系5戶,要求每月上門4次以上,傳達扶貧政策,了解群眾訴求。為了方便貧困戶與包保教師聯系,臨渙中心學校還自行設計了包保責任人聯系卡,卡面印有包保教師的照片、聯系電話、工作學校等信息,張貼在貧困戶家中。

李淑俠老師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兒子來到包保貧苦戶家中走訪(張鋒 攝)

李淑俠包保的一戶貧困戶,家庭成員較多,其中有5個孩子。第一次上門走訪見到包養網這些孩子們,看到那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李淑俠的心里猛的一酸,“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從家里帶了些糖果、糕點分給他們,孩子們特別開心。時間長了,兩家人像一家人,他們地里種的青菜,經常摘好洗好讓我帶著。”

“千里送鴻毛,禮包養輕情意重。”李淑俠被這陌生的親情莫名感動著,“扶貧路上,我很用心、我很暖心,收獲了感動、收獲了真情,讓自己更接地氣,這對于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僅臨渙中心學校參與扶貧攻堅的包保教師就有243名,全縣共有1000多名教師扎根10多個鄉鎮,積極投身到扶貧包養網包保工作中,心懷使命,斗志昂揚。

包保教師在逐戶解讀教育扶貧政策的同時,還將書面版教育扶貧政策分為兩張,一張貼于農戶墻上,一張裝于農戶扶貧資料袋中,以便農戶掌握和監督實施,這就是濉溪縣教育局推行的“宣傳1+1”。

“興賢育德,貴在師儒。扶貧,是全社會的責任;扶貧,離教師包養更近。攻堅路上,您才是貧困家庭學生的詩和遠方……”上個月,單春曉親擬的《致扶貧戰線上教師們的一封信》,激勵全縣教師聚沙成塔、勇于擔當、砥礪前行。

   扶貧必扶智

濉溪縣教育局通過引導年輕的優秀教師到偏遠學校任教,讓農村的孩子享受到縣城學校同等的高質量教育。

優秀青年教師王敏響應號召到偏遠學校任教,圖為從包保貧困戶走訪歸來的王敏,在簡陋的宿舍里備課包養(張鋒 攝)

趙集小學地處鐵佛鎮,是濉溪縣一所偏遠學校,家住縣城的王敏,大學畢業后響應局里號召,自愿來到這里任教,成為一名數學教師。由于離家較遠,王敏在學校體育器材室騰出一塊地包養網方,當成了自己的宿舍。

“城里的條件雖然非常方便,但農村的孩子更需要優質的教育。農村孩子起點低、見識少,求知欲很強,渴望學到更多知識。”王敏以此為動力,通過不懈努力,班上學生的數學成績處于全縣前列,她個人也先后獲評鐵佛鎮先進教師、濉溪縣數學優質課二等獎。

“扶貧先扶智。而扶智,系我們教師必盡職責、必達使命。”在《包養致扶貧戰線上教師們的一封信》中,單春曉也這樣寫道。

貧困戶趙俊太喪失勞動能力,兒子兒媳常年在包養外打工,孫子跟著他和老伴一起生活。去年6月,趙集小學副校長黃敏與這個家庭結成幫扶對子。一有時間,黃敏就上門走訪,幫助孩子輔導功課,“留守兒童更需要關愛。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加入扶貧隊伍,理所當然會發揮特長,‘必扶智’、包養網‘先扶智’。”

趙集小學副校長黃敏成了包保貧困戶家中留守兒童的“知心媽媽”(張鋒 攝)

學生資助是包養網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的重心。“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不然。”濉包養溪縣教育局學生資助中心主任董標說,學生資助工作是把各級資助款打到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賬戶上,而學生名單以往是由基層逐級上報,經常出現學段不符、信息不實等錯誤,導致資助款不能及時下發。

為了做實、做包養網細這項工作,濉溪縣教育局主動把這項工作攬了過來,安排各中心校教師進村入戶,上門逐一核實,并對學生信息實行動態管理。董標告訴記者,今年的學生資助款已于6月2包養網4日全部撥付到位,累計740.435萬元,惠及51包養11名建檔立卡貧困學子。

中國企業家高爾夫球隊發起了一項名為“小鳥計劃”的精準助學項目。“我們了解到這個信息之后,主動聯系對接,幾經輾轉最終促成,成為該計劃在全國落地的第一個項目。”董標說,“小鳥計劃”為濉溪縣高中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子提包養網供一對一結對精準包養幫扶,每人每年捐助資金在5000元以上,一年來資助已達50余萬元。

      扶貧校車投入運營,貧困學生免費乘坐(資料圖片)

行走在熱鬧包養的濉溪街頭,時而有嶄新的校車映入眼簾,這是濉溪縣教育局為了方便偏遠地區貧困學生往返家與校,創新推出的“扶貧校車包養”,貧困學生免費乘坐。據悉,該單位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引進校車服務公司運營,目前已開通四鋪鎮、百善鎮、鐵佛鎮、劉橋鎮、濉溪鎮、濉蕪產業園、經濟開發區等地班線。

此外,濉溪縣教育局還大力推進校舍維修改造項目、全面改薄項目、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等103項教育扶貧項目類工程,項目總投資7845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054萬元、完工項目19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扶貧路上,濉溪教育系統的園丁們左手教書育人,右手智力扶貧,用責任、愛心、擔當,為貧困學子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為濉溪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一股清流……(記者苗子健)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