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包養經驗陜西安康:四口人 四個村里同扶貧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7月盛夏,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馬泥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包養網員魏杰站在宿舍門口,望著霧蒙蒙的大山,心事重重。馬泥村山大溝深包養網,雨季一來,懸在半山腰的村級公路隨時會因塌方中斷。

最揪心的,還是村里五保戶凡子富,一天前他跑回山上包養老屋了包養。“凡老漢不會反悔又搬回去住了吧?這要下場大雨,房子垮塌咋得了?”魏杰不敢想,徑直上了山。

見面一問,原來凡子富回山只是暫時去干點農活,魏杰松了一口氣。

今年67歲的凡子富是村里五保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原先,凡子富家老屋年久失修,一到刮風下雨,鎮村干部都為他擔憂。3年前,27歲的魏杰被漢濱區應急管理局派往馬泥村駐村,凡子富成了他幫扶的貧困戶。

馬泥村黨支部書記朱斌回憶,“為了讓凡老漢搬家,這個年輕娃操碎了心。講政策,說利弊,上山下山,風里來雨里去,不知跑了多少趟。”可凡子富卻不為所動,“不搬,我自由慣了,到敬老包養網院還得受人管。”

安康市漢濱區包養地處秦巴山區,是陜西省唯一一個貧困人口超10萬人的縣區,周圍是集包養中連片包養特困地區,脫貧任務艱巨。魏杰一家五口人,分布在安康市4個偏遠山村,妻子曹冰清帶著一歲11個月大的兒子,在平利縣三陽鎮湖河村小學任教。父親和母親都是漢濱區的鄉鎮干部,各自在漢濱區雙灣村和椒溝村駐村扶貧包養網。如果以漢濱城區為中心,父母包養網在往北3小時車程的位置,妻子和兒子包養網在向南2小時車程的位置,魏杰則包養網在往西1小時50分鐘車程的位置。

父親魏紅兵所在的包養中原鎮雙灣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687人,經過努力,村里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母親王玉芳在葉坪鎮椒溝村,村里成包養網立了養蜂農民專業合作包養社,2018年首批進入合作社的貧困戶戶均包養分紅3000元……父母的成績就是對兒子、兒媳的鞭策。“爸媽都在努力,我們也不能落后。”魏杰說。

平時見面少,視頻是一家人主要的溝通方式。怎么做通凡子富的工作呢?陷入迷茫的魏杰打開了群視頻,向父母求助。

“對待包養群眾要有耐心,多溝通。群眾最擔心搬走后的種地、養雞等生計問題,包養網幫他們解決這些才是關鍵。”父親魏紅兵支了一招。

有了突破口,魏杰幫著凡老漢包養解決了后顧之憂,他也終于答應搬包養到山下集中安置點。

遠在鄰縣平利當鄉村教師的曹冰清,在包養網工作之余承擔了5名貧困學生教育扶貧任務,對5個孩子包養網的功課、住宿、生活進行一對一幫扶。幫扶過程中包養,碰到問題也常在包養網視頻中向公公、婆婆求助。看著兒子、兒媳越來越有幫扶經驗,包養老兩口也很是欣慰。

最難的時候是什么?面對采訪,曹冰清咬咬嘴唇說:“兒子生病那會兒。”

包養

2019年夏季一天半夜,在平利的兒子患手足口病,曹冰包養清自己抱著娃,手足無措,孩子哭,大人也哭,打電話求助遠在馬泥村的魏杰。“我當時沒辦法,不知道給誰說,父母都在村上,我只有給四叔打電話,要他去平利幫接一下……”說完這些,魏杰眼睛濕潤了包養網

“一家人都在扶貧崗位上,聚少離多,但只要心在一起,苦點、遠點都不怕。看到貧困戶一家一家都脫貧了,我們一家包養網也都跟著高興。”曹冰清對記包養網者說。

(張昊參與采寫)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