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包養app全國政協委員余留芬:發展鄉村產業,唱響巖博脫貧致富歌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余留芬委員

位于貴州省盤州市淤泥彝族鄉的巖博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17年前,這里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沒有越過溫飽線,村集體賬面上還欠著幾萬元的外債。

2015年,巖博村貧困戶全部脫貧。不僅如此,截止到2017年底,村集體資產達到76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610萬元,年人均收入達到18600元。村民組入戶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漂亮樓房。包養網巖博成為了全縣首富村、先進村、文明村。 

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全國政協委員、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  

  

窮則思變 

今年49歲的余留芬,1989年初中畢業后嫁到了巖博村。回憶起那時村里貧窮的面包養網貌,余留芬還記得當年流行的一包養段順口溜:“巖博這個鬼地方,家家住的是老土房,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也不嫁巖博郎。”更令她感到遺憾的是,從1989年到2001年,十多年的包養網時間里,村里貧窮的面貌幾包養乎沒有一點點改變。因為路不通,村民們無法從外地運來蓋房所需的材料,就只能修修補補將就著過,村里幾乎沒有新房。 

余留芬的丈夫在外地上班,一個月難回一次,沒種過莊稼的余留芬又要帶娃,又要種莊稼。包養但是包養網面對困難,面對貧窮,她沒有選擇認命。“如果我們自己不去想辦法找出路,只是一味地等待著別人的救濟,那等待我們的依然只有貧窮。所以我覺得窮則思變。”余留芬說。 

1993年她到附近煤礦開了個小飯館。人勤快,頭腦活,余留芬把小飯館經營得紅紅火火。兩年后,她又發現了另一個商機——給村民們照相,因為那個年代很多人都買不起照相機。她用開飯館賺的錢買了臺照相機,扛著相機走村串戶,照相一塊錢一張,村民常常排著長長的隊等拍照。在這之后她又辦了小超市,自家的日子就這樣越來越好過了。 

  

要致富先修路 

200包養網1包養年,當時創業小有成就的包養網包養網留芬當選為村包養網支書。女人當村支書在當地少數民族村寨中包養沒有先例。但是她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還是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大家紛紛希望她出任巖博村支書。 

包養

余留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在她看來,沒有基礎設施的暢通巖博村何談發展。要修路,需要資金,可是錢從哪兒來?當時淤泥鄉一年的財政稅收還不超過10萬元,巖博村集體資產還有負債。不僅如此,修路還要涉及到“征地”,土地都分到戶了,誰愿意無償把土地拿出來。    

“但是再怎么困難我也要堅持下去,把路修通。”余包養留芬堅定地說。她帶頭把自家的一些地送給被占用土地的農戶,又走進有人外出打工、條件相對好的農戶家“化緣”土地包養。僅7天時間,土地就全部征完。她自己墊出4萬元買鋼釬、大錘、洋鏟和炸藥,把工包養網作量分到各家。上任第七天,她帶著村民挖下修建通村路的第一鋤。 

歷時3個月,一條3公里長、4米寬的通村公路出現在村民眼前。隨后,余留芬繼續帶領村民,貫通了7條通村通組路,總里程28.5公里,徹底讓這個貧窮的彝族村寨告別肩挑背馱的歷史。上任一年后,巖博村的水電路全部修通。 

  

包養網為巖博贏得“第一桶金” 

水電路修通之后,余留芬思考的是如何讓村集體擁有自己的資產。這時她敏銳地觀察到了一個讓巖博扭虧為盈的機會。 

2002年,原村集體所有的1480畝巖博林場,因外地承包人管理不善,急于轉手。余留芬認為再困難也要把林場“贖”回來,為巖博村贏得第一桶金。 

但是這意味著村里要包養網支付23萬元,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她自己拿出4萬元,但是錢還差得多。她又挨家挨戶籌資,借到11萬元,又以個人名義貸款包養8萬元,終于把林場“贖”了回來。 

巖博村通過間伐林木、精心經營,一年就將借款全部還清并盈利16萬元,村里有了第一筆發展資金。趁熱打鐵,余留芬帶著大家辦起了一個又一個村辦企業。依托林場資源,繼續用活資金。在余留芬的帶領下,巖博村又建起了蔬菜大棚、肉牛養殖場、小雞孵化包養網廠、藏龍山莊……村級資產像滾雪包養球一樣越來越大。 

  

三變改革拔窮根 

越來越多的村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這讓余留芬很欣慰,但她并沒有停下來歇包養歇。“路越走越寬,思路也變得越來越開闊,發展的激情和欲望也更加強烈。”她說。 

余留芬堅信產業是貧困群眾脫貧的支撐,接下來她把目光瞄準了村酒廠。彝家用傳統方法煮小鍋酒已有600多年歷史,早在2004年,余留芬就張羅建起了村小鍋酒廠。 

2012年,余留芬啟動酒廠改擴建,她請了四川專家為酒廠擴建做規劃,又請來國酒大師季克良作為酒廠顧問,村酒廠華麗轉型,正式更名為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酒廠年產也從200噸一下擴大到了5000噸。然而這華麗轉身的背后她所承受的壓力和煎熬卻是旁人無法想象的。余留芬告訴《北京周報》記者,多少次資金鏈斷裂都讓她吃不下睡不著。任何一個改革節點如果沒有做好,都可能會讓自己“粉身碎骨”。但是她最終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毅然地堅持了下來。 

余留芬在發展村辦企業的過程中,積極倡導村民參與村企入股,村民們不僅可以用土地包養網和資金入股酒廠,還能加入其中成為產業工人。巖博村也因此成為貴州省總結推廣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經驗的生動典范。 

“三變”改革徹底改變了巖博村的社會生態——身份有了變化,以前的農民,現在變成了股東;生活方式有了變化,過去的“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天到黑不得閑,現在變成了上班打卡、下班休閑的“上班族”。村民收入有了保障,年底還能分紅。 

目前,酒廠擁有員工400余人,除了巖博村村民,還吸納了周邊村包養的村民。員工中有100多名大學生,其中一半是返鄉就業,另外一半則來自其他城市。 

余留芬通過高價收購村民種植的高粱,在滿足廠里生產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脫貧。除此之外,她還將生產剩余的酒糟免費送給農戶養豬養牛。 

  

謹慎謀劃未來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審議黨的包養十九大報告。余留芬作為十九大代表在向習近平匯報時,提到了巖博酒。總書記點名關心“人民小酒”,讓巖博酒在全國一下子火了起包養網來。余留芬把這稱之為“暴風雨的來臨”。“因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是如果我們處理不好,包養網也將成為我們的災難,從此我們將再也無法翻身。” 

為此,余留芬加強酒廠的制度管理,對于市場上的假酒、員工包養心理上的變化等情況不斷分析和把控,謹慎謀劃。她說:“不管外部如何熱,我們的內心是淡定的。因為我們一路走來都非常不易,所以面對這次重大的機遇,我們完全有能力抓住并應對好。” 

對于巖博村未來的發展包養,余留芬希望能夠做好規劃,穩步前進。“未來的路是漫長而艱難的,但是我對巖博的明天充滿希望。”她總結道。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